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当代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1979-2009)”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2-24浏览次数:32

  

1127日下午,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1979-2009)”的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传播学院二楼211会议室举行。参加沙龙的有课题负责人传播学院杨海军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传播学院何云开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姜智彬教授,以及传播学院的严三九教授、武志勇教授、何平华副教授、赵路平副教授、路鹏程副教授、蔡菁讲师、徐坤讲师、李浩讲师和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

沙龙上,杨海军教授首先向入会专家汇报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该课题研究意义、学术价值和学术预期,并就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入会专家深入交换意见。他提出,该课题研究是其广告史系列研究成果的延续,依循中国当代广告史的研究思路设计研究的框架,对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的历程及关系进行梳理;为展示这一研究思路,他以广告流行语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为例做了专题发言,阐释了广告舆论核心概念,探析了不同时期广告舆论所呈现的舆论态势、评析了三十年中国广告流行语的传播与话语变迁的关系,并从不同时期的广告创意表现的引领、流行广告语的动态传播、广告话语的多维呈现等层面分析了广告舆论的流变等相关问题。之后,与会专家围绕杨海军教授的发言展开热烈讨论。传播学院严三九教授认为,该课题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舆论与话语变迁的历程,对我们有新的启发,为广告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面新的成果。武志勇教授提出,广告舆论的研究目前有很大争议,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对包括商业广告、政治广告等在内的舆论、话语方面的研究将会有重大意义。何平华教授指出我国明清时期出现的古典广告已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因此建议把该时期有关广告舆论、话语的研究成果梳理、挖掘,并把其作为该课题的前提内容进行补充对照。此外,姜智彬教授认为该课题在理论创新层面一定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实践创新层面要在充分占有鲜活资料的基础上凸显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特色。何云开副教授、路鹏程副教授、赵路平副教授也分别从公益广告与政治广告对舆论生成的影响、广告舆论传播的语境及广告舆论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等层面对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主持人严三九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首先,该课题研究对象非常清晰,对广告舆论和话语的核心概念界定亦清楚准确;其次,广告舆论形成的过程、传播的因素、特点和话语变迁的路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深入思考和探讨;最后,他再次肯定了该研究的学术价值,指出其对中国广告学研究、学科发展均有实际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