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由我校韩钢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皖鄂粤冀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课题组编辑讨论会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举行。会议邀请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鲁利玲教授、我校冷战史中心沈志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满永副教授、我校唐小兵副教授等专家莅临交流。
讨论会由项目负责人韩钢教授主持。韩钢教授首先介绍了各子课题组资料搜集情况。自开题后,各子课题组分别在安徽凤阳、湖北麻城、广东廉江和河北饶阳四县搜集和复制县、乡、村的原始档案和资料。档案资料品种包括决定、报告、指示、通知、总结、汇报、会议记录、生产计划、统计报表、账册、工分登记册、工作笔记、个人日记、思想汇报、政审材料、地权证、粮票、户籍登记和迁移证明、党团组织资料、宣传材料等。总之,目前资料搜集工作已基本结束。
各位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的下一步实施交流了意见,详细讨论资料编辑、整理工作的思路、方法、原则。基于档案资料的学科归属,课题组决定遵循历史学的纵向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纂。紧扣农村基层制度变迁的主题,以土地制度变化为线索,大体分为六个阶段:建政与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7)、公社化运动时期(1958-1960)、公社调整时期(1961-1965)、“文革”时期(1966-1976)、公社改革时期(1977-1982)。考虑到各点土地制度变迁的差异性、特殊性,具体分期还需尊重各自实际的历史进程来详细划分。详细分期之后,再进行横向编纂。即:将同一时期的资料按类别予以分类。共计分为13类,即:概述、综合、人口、农业生产、副业生产、征购与分配、生活、基层组织、政治运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民政救济、其他。
课题组商定,目前资料的大规模搜集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除资料的拾遗补缺之外,工作重点转入系统整理资料阶段,力争明年年底前完成资料目录的整理,为后期编辑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