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上午,百场校级学术讲座“中国工薪社会的建构问题”在闵行校区四教319室举行。主讲人Gilles Guiheux(纪野)是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亚非拉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狄德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本次讲座由社会学系赵晔琴副教授主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业结构的转型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中产阶层社会。对此,纪野教授提出,能否将中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与法国战后辉煌的三十年作比较?带着这个问题,他通过微观视角的切入,实地访谈了上海15名在职白领,试图通过工人的主观感受以及人们与工作联系的方式来解读中国的劳动体制问题。
纪野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与欧洲劳工情况的差异。他指出,欧洲劳工常常能够和自己的家人妻子生活在一起,而中国的劳工更多采取的是一种宿舍劳动体制。他们常常是单身者,并且频繁的更换自己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薪资待遇与劳动权益。纪野教授报告了自己长期进行的实地田野调查,运用比较视角阐述研究对象的职业生涯故事。在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中,国家针对劳工权益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用以加强对劳工的劳动保护。2011年的《社会保险法》更是加入了对流动劳工的劳动保护。
通过对上海15位白领的调查,纪野教授指出,白领工作者愿意更换他们的工作,跳槽在这个群体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拥有较高职业技能的白领们。因为经济条件会决定他们个体对职业的选择,基于经济条件白领们会选择从事有偿劳动或者选择自己创业。在这里就形成了三种有趣的工作模式:一边工作一边走;边工作边收入;开网店。白领对于自己的职业在主观上也有一些要求,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升职的机会,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的不稳定问题等等。白领需要考虑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能够在职业中获得成就感、能够表现自己、提高个人的能力并且能够学习到新的东西。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就国家在工薪社会的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劳工保护问题等与纪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