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42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冷战史研究中心举行。巴黎一大历史系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现当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克里斯托夫·查理(Christophe Charle)教授做了题为“现代性与19世纪欧洲文化转型”的讲座。讲座由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校的韦遨宇教授进行翻译。
讲座共就三个主要部分展开。在第一部分中,查理教授首先简要分析了“现代性”(modernité)的构成与主要方面。教授指出,“现代”所展现的是一种新的历史时间关系,它体现了一种“过去”经验对于未来发展间必然联系的“断裂”,进而导致了社会的普遍“焦虑”,而这种“焦虑”最早便产生于大革命爆发后的法国,并在“打破传统”与“变革现状”的两种理路间不断伸张,进而播向世界。在第二部分中,查理教授着重就“现代性”一词作了谱系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从中世纪早期产生之初的“modernus”,直至今日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查理教授以包括油画、建筑在内的生动例证,回溯了“现代性”自1830年以来的6个主要发展阶段,并通过分析认为:“现代性”的概念最早与“革命”息息相关,反映了各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追寻自身权利的乐观情绪;到了19、20世纪之交,“现代性”的经济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地突显,导致了相应的“革命性”弱化与“世界性”增强;但是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尽管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物质进步,却日益面临着社会分化、遗忘传统、伦理困境、环境恶化等“副作用”,使得人们对于“现代性”日益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新乐观”与“新忧虑”两种态度。而有关“现代性”的讨论仍将继续。
讲座环节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了互动中来,就讲座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查理教授也在回应听众的疑问时表示,面对随着“现代性”和文化转型所产生的各类问题,或许中国在内的新兴现代国家能会为世界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
查理教授精彩的讲演,以及韦教授精准、达练的现场翻译,增进了与会听众们对于“现代性”讲座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