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下午,2014年度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关系研究(1911-1937)”的开题沙龙在南京华东饭店三楼会议报告厅举行。开题报告由课题负责人中文系凤媛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吉林大学张富贵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汪文顶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谢昭新教授等参加了此次开题沙龙的论证。
课题负责人凤媛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设想和基本研究思路。她指出,近年来从现代大学教育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教育和新文学之间内在关系的思路,日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一般较为重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参与新文学被制度化和经典化过程,往往忽略了地位处于边缘而实际却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基督教大学发挥的作用。基督教大学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强行嵌入,到逐渐走向世俗化和中国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它的治校方略、教学内容、校园氛围等,已经构成了民国时期整体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大学是“五四”新文学发生的一个潜在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背景。该课题试图探讨的正是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
具体到研究思路,课题负责人提出,将选择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作为民国前期和后期(约以1925年为界)基督教大学的重要代表进行分析。以圣约翰、燕大为代表的民国基督教大学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以及确立的重要背景。同时,置身于多重生存语境中的基督教大学,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时采取了更为复杂的应对手段,包括他们开设的文学课程(包括中国文学课程、西洋文学课程)、文学社团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学出版物等,都使得新文学的面目和层次更为丰富和多元化。
同时,课题负责人还就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圣约翰大学20年代国文教育改革情况的考察做了汇报。她指出,置身在20年代激烈的民族化浪潮中的圣约翰大学,在此番国文教育改革中,一直在追求“本土化”还是“基督化”,“现代”还是“传统”,“文言”还是“白话”之间进行着微妙抉择,它所呈现出的“文白对话”的持中性格局,既表现出和同时期其它基督教大学不同的特点,也为“五四”时期文学教育改革和新文学的确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
与会的各位专家在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之外,也就课题展开的具体思路提出了相关意见。刘勇教授指出,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这一领域,拓展了目前国内学界讨论较多的大学文学教育的思路,但如何细化和分疏基督教大学所处的具体的时代语境,并和新文学的发生发展这一线索交叉勾连,应该成为课题的研究重点。张富贵教授指出,从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来看新文学的发生,对新文学研究是一个有启示性的思路,对于其中大量史实资料的爬梳,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需要研究者付出一定的耐心和时间。如果能够把研究的面扩得再大一些,这种基础性工作会更加夯实。谢昭新教授则指出除了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其他如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在新文学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这些学校的文学教育也可以作为研究的一种参照。
课题负责人最后表示会认真汲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课题的研究思路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做好下一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