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上海市全球城市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宜居城市建设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1-27浏览次数:33

  

1110日下午,上海市政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上海市全球城市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宜居城市建设研究”课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204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韩骥副教授主持。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社会文化处处长陈群民、副调研员徐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海外高层次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an Bishop教授,以及地球科学学部参与上海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蔡永立教授、谢冰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沙龙。课题组成员孟醒、黄鲁霞、袁坤、义白璐、周翔、曹武星参加了旁听。

韩骥副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初步研究成果。通过与纽约、东京等国际一线城市的对比分析,课题研究发现宜居性对于上海未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且当前是加快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时期;其次,课题研究通过构建上海城市生活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过去20年上海城市宜居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基于不同发展情景预测了未来30年上海市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在上述基础上,课题研究提出了上海打造“社会安定文明、基础设施完备、教育医疗发达、生态环境健康的一线全球宜居城市”的愿景目标,并建议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公共安全与营造开放和谐的城市氛围等实现上述目标。

在听取韩骥副教授的工作汇报后,与会专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严军副主任认为课题研究很好地论证了宜居性对于上海未来建成全球城市的不可或缺性,且政策建议中提出的战略思路和实施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建议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的遴选,突出上海的城市特色和居民的实际需求;陈群民处长认为课题研究运用了多样化的数据与方法,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和思路,建议未来邀请更多城市学、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参与,拓宽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视野;徐建副调研员认为课题研究体系完整、科学性强,建议下一步工作中突破模型和数据的束缚,采用定性方法畅想未来城市宜居的可能状态;Ian Bishop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宜居性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并探讨了其对于上海建设全球宜居城市的借鉴意义;蔡永立教授基于其参与上海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经历,认为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因素、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应当采取非线性的情景分析技术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模拟和预测;谢冰教授从环境工程的视角出发,认为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都不能超越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韩骥副教授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