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威慑与禁忌: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核部署研究(1945-1990)”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1-26浏览次数:21

  

1111日下午,上海市2014年规划项目“威慑与禁忌: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核部署研究(1945-1990)”开题报告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冷战中心会议室举行。历史系梁志副教授、冷战中心韩长青助理研究员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沙龙。

课题负责人陈波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有关中美和解进程中,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努力及美国的制约。1960年代以来,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动机从根本上说是安全感缺失,其来源有二:一是来自大陆的安全威胁,即使是中美缓和的过程中中方也从未向美方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二是来自美国的安全保证的不确定性,即台湾时常怀有被美国抛出亚太防御圈的担心。1960年代,当台湾开始发展核武器的时候,在联合国尚保有席位。其安全除了美国之外,还有国际机制的保障。当这些因国际局势变化而被抽离的时候,台湾的不安全感加重,而且这些国际身份的剥夺与中美和解是同步的,美台之间一直存在的不信任感自然就加深了。可以说,1970年代美台之间就发展核武器的分歧也是双方“不信任”关系的一种延续。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1970年代的对台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平衡”政策,一方面与大陆改善关系,一方面不断用各种手段(声明、贸易和军售)安抚台湾,同时又不能允许台湾给其“大战略”制造麻烦。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背景下,台湾的“核武野心”这个老问题需要得到重新的思考和定位。特别是在中美建交势不可挡、美台军事同盟这个传统杠杆失效的情况下,如何用一种新的机制应付是华盛顿面临的考验。正如卡特政府派遣的核查小组所考虑的那样,中美和解后台湾方面对安全的担心将会持续存在,尤其是当美国的亚洲政策发生变化、对台“保护”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任的时候。以往那种台湾稍不“听话”,美国立即“教训”的模式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在“后正常化”时期需要找到新的长远对策。台湾发展核武器问题可以看作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期的一个典型个案,而美国政府的应对也经历了由权宜性的施加压力逐渐向寻找新的制度性安排转变,试图通过核不扩散法案、定期派遣核查小组和双边的核技术合作协定来规范台湾的行为,促其与美国的亚洲或对华政策保持一致。

最后,韩长青博士介绍了1022日在北京召开的、由我校冷战中心和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合办的纪念中国首次核试验50周年“中国首次核爆及其国际反应”工作坊的情况,特别是参会的一些专家,如日本、印度、台湾学者提供了一些档案文献,他建议可以在本课题开展后续研究中积极采用,拓宽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