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下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近20年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主客观综合评价研究”开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204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韩骥副教授主持。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社会文化处处长陈群民、副调研员徐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海外高层次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an Bishop教授,以及地球科学学部参与上海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蔡永立教授、谢冰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沙龙。
韩骥副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初步研究成果。基于多源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课题首先客观描述了社会居住条件、交通便利性、自然环境宜居性等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要素,同时构建了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为从居民视角了解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上海市城乡16区1县居民的生活质量抽样问卷调查;在计算得出主客观综合生活质量时空分布图后,课题分析了近20年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解析了影响生活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为上海未来如何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提供了若干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在听取韩骥副教授的工作汇报后,与会专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严军副主任认为课题通过上海市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能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快速城市化地区提供发展经验,建议下一步研究中可邀请社会学、城市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陈群民处长高度评价了课题将主观评判法和客观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认为这既克服了主观评判法易受被调查个体差异影响且可信度较低的缺点,同时也弥补了客观分析法过多依赖评价指标而忽略居民感知的不足,建议未来研究中加强国际不同城市间的对比分析,拓宽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视野;蔡永立教授认为课题研究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特色和居民的生活需求,能够为评价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重要的指标性分析工具,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他与会人员也各自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韩骥副教授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