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1-25浏览次数:5

  

1114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生命科学楼辅楼208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韩骥副教授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副教授TAN PuayYok,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秋卓副教授、刘敏讲师应邀出席了本次沙龙。

韩骥副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带来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等问题,课题研究选取上海市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代表,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地理空间信息、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多源数据,描述了上海市1930-2014年基础设施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其物质代谢过程与基础设施特性、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社会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中物质的流入、存量、排出过程与机制的基础上,课题研究将评价物质代谢过程中对建筑材料资源消耗、建筑废弃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解析了这些资源和环境效应背后的驱动因素;最终,结合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等目标,以及未来人口、经济、城市空间格局、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评估宏观社会经济调控与空间规划等政策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减排效果,同时提出若干指导上海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在听取韩骥副教授的工作汇报后,与会专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TAN PuayYok副教授评价课题综合运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多技术的研究手段,促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凝练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启示;张秋卓副教授从其环境科学的研究背景出发,认为课题研究采用的物质流与存量分析模型,提供了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全新视角,对环境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刘敏讲师认为课题研究采用情景分析技术开展未来发展趋势模拟和敏度度分析,很好地解决了如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人口变化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建议未来研究中更多地邀请经济学、城市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他与会人员也各自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韩骥副教授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