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语言学研究视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叙事”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1-25浏览次数:8

  

1024日下午,对外汉语学院博士后张虹倩所主持的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学研究视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叙事”在中北校区干训楼六楼学报会议室举行了开题论证会。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方克强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主编胡晓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编委吴勇毅教授、《当代修辞学》副主编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探索与争鸣》副主编叶祝弟教授、民俗研究专家、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柯玲教授、《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主任赵国军以及《社会科学报》编辑程洁等专家出席。开题论证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当代修辞学》副主编、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范铸教授主持。

首先,由胡范铸先生作主持人发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然而,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又有多少真正是以“语言”为核心参数而展开的?“文学史是一种叙事”,然而,在作家的创作谈、评论家的批评、文学史家的叙事以外,文学史是否存在其它叙事形式的可能?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史叙事历程,至今鲜有一部文学史是围绕语言为主要探索而展开的。

继而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张虹倩发表主旨报告。她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拟突破的重难点、前期研究基础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各方面依次对此课题研究作了汇报。

张虹倩指出自1923年胡适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至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已近百年。依据胡范铸先生创立的新言语行为理论,“一切理性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修辞行为。”故而文学史的书写,在本质上也属于修辞行为。报告据法国热奈特跨文性理论,选取“目录”这一典型的副文本形态作为考察对象,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修辞构筑的嬗变历程予以了全景式梳理,总结出三种布局策略、两种阐述策略及五种视点策略。在此基础上指出在以往文学史的多元书写中,尚缺乏另一重要的叙事维度,即基于语言学视角的考察。据法国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民族共同语的构筑与制度化历程主要由语言学家、文学家“合谋”完成。而语言学著作中的文学作品引例则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文学作品引例本质上属引语结构,是构成语篇对话性的最重要手段。语言学家对于语例的选取,关系到其语言体系(语法规范、修辞标准)建构于何种基础之上的根本问题,故而从语言学著作中的现代文学语例角度切入,能为我们呈现出与以往文学史书写迥异的叙事图景。

报告对1898-1949年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的嬗变历程予以梳理,确定了历史分期,并依照经典性、白话性等原则,最终确定了若干部早期汉语语法学代表性著作及修辞学代表性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并对著作的现代白话文学语例予以了穷尽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一方面揭示出早期语言学家眼中的“焦点作家群”与“典范作品群”,由此颠覆了以往文学史书写的惯常体认。另一方面也令一批“边缘性”作家作品得以在文学史叙事中回归。此外对四大文体在现代汉语制度化进程中的贡献度予以重新考察,得出迥异于以往认知的新序列,从而为20世纪新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一系列源自语言学视角的叙事图景。

出席课题论证会的诸位学者均充分肯定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并对课题论证的主要框架和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方克强教授认为该报告从题目到研究方法都较新颖并且运用了量化统计。思路有创意,有较强的操作性。胡晓明教授也肯定了报告从“引语”这一角度切入研究很有价值。吴勇毅教授认为语法学家、修辞学家所选择的例子所倚重的标准与视角均不同。语法学家、修辞学家选择哪一部作品也存在一定主观性、时代性。故而从语言学家的视角,可以发现不同于以往文学史叙事的图景。祝克懿教授对报告中运用热奈特跨文性理论分析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修辞策略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目录”是跨文性理论中典型的副文本形态,从中可以很好地揭示文学史书写者的修辞意图。叶祝弟教授则认为该研究属于对文学史的根本性的重新界定,该研究想创造一个新的传统——语言学传统。此外,柯玲教授、《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主任赵国军、《社会科学报》编辑程洁等作为特邀专家也纷纷做了精彩点评。

最后主持人胡范铸先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课题以早期语言学著作中的现代白话文学语例为切入点,从现代汉语制度化进程的角度,运用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揭示了在20世纪早期语言学著作中哪些作家作品更具有“语言形式的规范性”及“语言艺术的显著性”,从而直接标记了现代汉语制度化的过程,并成为社会大众的“语法规范”与“修辞样板”,从而为我们勾勒出迥异于以往文学史叙事的个性化图景,为从语言学视角探讨文学史叙事作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