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下午,美国斯泰森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瑞琪(Rachel Core)做客我校,以“上海肺结核病的衰与兴——公共机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健康结果(1927-2013年)”(The Fall and Rise of Tuberculosis: how institutional change affected health outcomes in Shanghai,1927-2013)为题做了精彩的讲座。讲座由历史系姜进教授主持。
姜进教授对郭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其学术成就:郭教授是美国斯泰森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曾获得2010-2011年度富布赖特奖学金。传染病的社会控制问题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方兴未艾的前沿领域。郭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研究历史上的疾病的传播和治疗体系的政治文化构成。
在讲座中,郭教授首先指出中国肺结核病发病率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呈现急剧下降趋势,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开始反差性上升的现象,进而探讨了中国机构变化与肺结核病之间的关系。
她认为民国时期(1927-1949年),在上海肺结核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情况下,虽然官方组织了防治教育行动,但流于表面,收效甚微。而在单位制时期(1950—1990年代),建立起的单位体制把人口固化管理起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健康水平改善、卡介苗的普遍接种、深入基层的宣传和教育,以及普遍的放射筛查、疗养院的建立等,肺结核病的防治效果显著,70年代以后已被很好控制。但在90年代以后的后单位制时期,由于原单位系统被拆除,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医疗保障系统覆盖不全面等因素的影响,上海肺结核病发病率再度上升。最后,郭教授就演讲内容进行总结,她认为上世纪50到90年代单位体制在肺结核病防治问题上起到很好防治效果。但在今天高流动人口的新社会环境下已不适用,当今中国需要找到更灵活的医疗计划。
讲座引发了热烈反响,与会师生与郭教授进行了互动探讨并提出许多问题:如从人权角度看待单位体制与传染病问题,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与疾病、毒品等社会问题控制成效间的关系,中美肺结核病防治问题的异同点等。郭教授分别就这些问题予以了详细解答,扩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开启新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