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上海市失独老人的‘以房养老’问题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1-12浏览次数:42

  

1020日下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失独老人‘以房养老’问题研究”课题沙龙在金融与统计学院103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金融与统计学院保险系周延教授主持,保险系教师叶明华副教授、贺思辉副教授、仇春娟博士和占梦雅副教授出席沙龙。

会议首先由周延教授围绕课题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与主要观点,以及目前现有的研究基础等几个方面向参会的各位老师和研究生做了详细介绍。

课题是在老龄化快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提出的,尤其是是上海的老龄化水平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亟需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以房养老”作为新型金融产品,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的十二五规划、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保监会等都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对失独老人保障的新模式。但“以房养老”在各地实践中均以失败告终。

针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这一实践中的主要障碍,本课题拟以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失独老人的群体特征、以房养老意愿及其住房现状考察,分析失独老人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和需求意愿,据此探寻失独老人以房养老的组织模式、贷款机构、运行机制与政府角色,接着分析以房养老的风险因素,并构建数理模型进行产品定价,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模拟失独老人参与以房养老计划的效果,并给出对策建议。

针对学界普遍认可的“以房养老”开办需具备的“三高”(高房价的城市、高潜质的房屋、高素质的老人)条件,周延教授认为,上海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住房货币化改革最早的城市以及严重的老龄化等客观存在的因素等,已经具备了开办“以房养老”的条件。

但鉴于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征,课题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如数据的获得、量化模型的构建、经验的缺乏等。对于数据的获得,课题组拟通过问卷调查,同时走访民政部门、老龄委以及上海市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针对课题的重点难点,各位参会的老师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占梦雅老师建议,通过民政局、居委会以及救助中心等渠道可以有效获取相关数据资源。仇春涓老师认为,数据的获取是该课题的重点,对产品科学合理的定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具体研究失独老人的收入水平。针对数理模型的构建问题,贺思辉老师认为,模型本身与是否失独并无关系,但失独老人的数据是存在区别的,定价的运行机制也因此存在一定的区别。叶明华老师认为,将失独老人作为研究对象是一个独特的视角。然而上海目前共3.9万户失独家庭,若按20%的失独老人有参加意愿,样本数量是值得注意和考量的问题。

沙龙的第二阶段,参与此课题的吕慧贤同学介绍了先期研究成果展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型的构建”——B-K模型的构建。贺思辉老师对其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该模型还没有完全考虑到所有的风险因子,应当把宏观因素同时加以考虑。贺老师认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并不是静态的,而应当是一个动态最优的过程。例如,加入生活水平的增长因子,能够有效反映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在其建立的模型中将等额年金转变为变额年金,将会使模型更加准确有效。

通过此次沙龙对本课题积极热烈的讨论以及进一步的论证,课题组会汲取各位参会者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