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终身教授报告会第二场:胡晓明谈:“文:中国抒情传统的核心记忆”

发布时间:2016-05-23浏览次数:27

  

55日,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二场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五楼会议室举行,由图书馆馆长、中文系胡晓明教授做了题为“‘文’:中国抒情传统的核心记忆”的学术报告,来自中文系、思勉高研院、艺术系诸专业的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胡晓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海内外学界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核心记忆”(Central Collective Memory)乃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并且认为,“文”乃是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认为,“文”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形上理论”;而胡晓明教授指出,“文”兼有形上与技艺的层面,兼有默会与习得的智慧,兼有文化与价值的义涵;除了在文学中的含义,也具体体现于绘画中的照应、音乐中的和声、书法中的顿挫、舞蹈中的节奏、园林中的疏密、建筑中的对称等等。接下来,胡晓明教授分别以唐人孟浩然和今人叶嘉莹教授的诗作、明人杨文骢的画作、吕凤子的画法研究、台湾的“云门舞集”、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王澍的建筑学实践等文学艺术创作实践为例,指出了不仅中国文学的音、篇、句以及兴象风神意境皆离不开“文”的“相间与交错”,并且种种艺术门类都离不开这个要素。

接下来,胡晓明教授对“文”的“相间与交错”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易传》中“物相杂故曰文”六字乃是对“文”最重要的解释。大致而言,“物相杂”又有两种趋势:一是自然的、即兴的、随意的相杂,如瓷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窑变现象”,可谓之“自然型”;二是人工的、有内在规定、有规律、有技艺的相杂,如音乐、如编织、如图案,图式化、格式化的“物相杂”,可谓之“图式型”;并且认为,中国文学越是发展到近代,越是向自然型的方向发展。但他又指出:第二类的“杂”首先是多样,又是既有类聚的一致性;类的一致性,称为“交错”;区别的参差性,称为“相间”。换言之,文的根本义,正是相间与交错的图式;而后者正是古典语文,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同时他也认为,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现代文艺渐渐迷失了这一传统的核心记忆。

报告的最后他指出,钱锺书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论诗歌文学中的“通感”,但是钱先生将“声成文”也说成是“通感”则是明显的误解。胡晓明教授认为,“声成文”是声音之间的交错,而非不同官能之间的交错,因而不是通感。混同于通感,就失去了“文”的正解。声文与形文一样,不能离开相间与交错之美。

报告结束之后,胡晓明教授与在场的各专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听众提出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一、“‘文’作为一个抒情传统的核心论述,如何回应西方文学艺术理论?”二、“如果用一个概念来对应,最能表达西方文学传统的理论观念是什么?”三、“作为一种古典理论,‘文’与东方式情感表达的特点有什么关联性?”胡教授作出了简要的回答:古典中文的精致形式与对子化语感、以及古典文艺中情感克制与忧乐圆融的表达特色,正是“文”的现代意义。透过“文”这样的论述,可以重新唤回的华夏抒情传统的核心记忆。从价值论看,西方文艺传统是以“罪”为核心记忆的,这在《圣经》里早已埋下种子。因而,天人交战、黑白二分、神魔不容。中国的“文”是主张一种富于差异与区分,同时又相互包含并互为存在的二元性,不同于“罪”的对抗性与冲突性。如何重新肯定这一古典美学,不仅值得学术界再认,更值得年轻人在生活实践中更多地亲近、理解与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