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戏曲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0-17浏览次数:6

  

927日下午,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般项目“中国戏曲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开题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229会议室举行。中文系赵山林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俞建村教授、俄语系杨明明教授、英语系邹为诚教授和廖炜春教授等专家应邀参加了学术沙龙。

项目主持人陈茂庆首先介绍了中国戏曲在美国传播的大致脉络:(1)粤剧时期 (1852-1929):粤剧在旧金山登陆受到推崇,经历排华浪潮遭到蔑视,逐渐从主流剧院退至华人社区。(2)京粤并存时代(1930-1979):梅兰芳1930年访美开辟了戏曲新时代,京剧在主流社会受到追捧。京剧和粤剧的传播方式不同,受众也有巨大差异。(3)多剧种阶段(1980年至今):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淮剧等与粤剧和京剧一起活跃在美国舞台上。主持人继而介绍了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重点难点。

针对项目研究,与会专家提出了各种有益的建议。邹为诚教授指出,在结构上应首先建立理论框架,对于史料中的“碎片”可采用德国开发的Atlas软件对进行编码、分类、整理和提炼。赵山林教授建议,在撰写粤剧早期传播史过程中,可以旧金山为中心,紧密结合华人劳工的历史;关于梅兰芳访美的资料很多,夏威夷魏丽莎的京剧制作可看做梅派京剧的延续。对昆曲的探讨,尤其是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的演出,建议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俞建村教授认为,项目研究思路已很清晰,有些章节可并起来,让主线更加突出。廖炜春教授指出,孔子学院为推动戏曲在美国的传播做了很多工作,戏曲对西方经典作品的改编也值得关注。杨明明教授强调了从不同角度考察美国受众对中国戏曲的接受,尤其是美国主流戏剧界对中国戏曲的移置、改造和误读。课题组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完善项目研究的计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