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下午,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日两国近代新潮演剧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影响研究”开题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顺利举行。本次开题沙龙由课题负责人外语学院日语系陈凌虹老师主持,参加此次开题会议的有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东华大学陈祖恩教授、我校外语学院陆留弟教授、高宁教授、潘世圣教授、唐权副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等。
课题负责人陈凌虹老师首先介绍了选题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认为中日两国戏剧界进入近代以后,受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一批新潮演剧,如中国的学生演剧、早期话剧(文明戏)、改良新戏,以及日本的新派剧、新剧等。而中国的新潮演剧,追溯其发源和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来自日本的影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段在大部分戏剧和话剧史著作中仅以很短的篇幅加以概括的历史,不仅在戏剧史,同时在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当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继续发掘新史料,将空泛的历史叙述通过戏剧人的往来、戏剧作品的译介、戏剧舞台的借鉴等具体的实例进行综合的研究。本课题将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的新史料,进一步考察近代中日戏剧文化交流的细节和过程,填补学界空白,使这段历史更加丰满和生动。
围绕报告内容,参加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丁罗男教授肯定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提出以往研究中中日两国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着眼点,而课题负责人能够灵活运用两种语言,对中日双方的戏剧、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理解,这是能够开展这一课题的优势所在。同时提出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因为话剧的源头在西方,可扩大视野,注意涉猎欧美的资料。最后提出应该抓住并清晰地论述中国新潮演剧之所以学习日本新派剧的原因所在,即新派剧的非纯粹性及其东方特色。陈祖恩教授提出可以将近代设定到1949年,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五四以后的中日戏剧交流,例如利用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发行的期刊探寻百货店游乐场中的戏剧演出;通过日人在上海发行的报刊探寻日人在上海的戏剧演出活动等。其他老师也就报告内容和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相关的重要信息和意见。
课题负责人陈凌虹老师表示将听取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以世界戏剧的眼光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戏剧,并首先通过戏剧人的个案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异同和影响关系,且这种影响关系并非日本影响中国这一单方向的运行,还需注意反向的影响关系。最后,表达了对参会老师和学生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