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南平工作室2017年度课题会议 “世界人工智能产业投资与上海的发展机遇”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09浏览次数:105

 

近年来,人工智能如海啸般席卷全球,当“无人工厂”“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成为现实的时候,当“大数据”“自动化”充斥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时候,当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时候,初步完成工业化的中国,该如何面对这轮“人工智能”的浪潮?致力于“自由港”建设的上海,该如何在“人工智能”中寻求发展的机遇?这些将成为目前较为现实的问题。为此,126日,由上海市政府政策咨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主办,以“世界人工智能产业投资与上海的发展机遇”为主题的2017年度课题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上海、江苏两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和主题展开了讨论。

学者们就“世界人工智能产业投资与上海的发展机遇”问题展开研讨

 

一、“人工智能”的产业现状

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工作室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率先做开幕致辞。余教授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这是历史性的跨越;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尚且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且面临着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激烈竞争,这给未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否实现同步跨越带来了挑战。

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陈文亮教授,以“人工智能下的自然语言理解”为主题,描述了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分支路径。陈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自然语言的处理有着内容多、信息大、语料库变化频繁等众多要求,近年来,随着神经元网络的出现和GPU计算能力的逐渐加强,自然语言的处理迎来了更好的时机。目前,阿里达摩院与苏州大学已经展开了校企联合的课题合作项目,旨在研发智能对话系统。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傅钧文研究员,结合日本的案例,做了“日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经验”的发言。傅教授认为,日本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始于2016年,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布了《日本再兴战略2016》,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三阶段的规划;第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从2016年把“人工智能”作为单列项目,到2017年的五个国家部门对“人工智能”的扶植,对“人工智能”的投入逐渐增加;第三,发展“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提升日本在生产、检测、运输等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第四,发展人工智能在养老事业中的应用,注重机器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实际的研究中,“人工智能”目前还面临着那些困境呢?来自上海中泰证券的谢晋璟博士,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一线开发员理解的AI浪潮”为题,对此进行了解读。谢博士认为,“人工智能”或者DL(deep learning)无法完整地分析每个服务器在一天当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这是今天“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制约,同时,硬件的发展落后于“人工智能”的需求,也是一大障碍性因素。

 

余南平教授作开幕致辞

二、“人工智能”与上海

在开幕式致辞中,余南平教授提及,对于上海来说,这个以金融而享誉世界的城市,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产业集群,也缺乏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这是限制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人工智能”既是上海发展的机遇,也上海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王迎春副研究员以“人工智能”时代“人才战略”为出发点,讲述了自己的看法。王迎春认为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既需要克服相关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也需要能够推动其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应用性人才。要完成这一战略,人才培养机制必须进行深度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融合。在这方面,上海有着很好的资源基础,上海高校众多,有着丰富的学科体系,这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事业的一大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交流中心的郭进博士,对上海在“人工智能”中具有的禀赋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出了分析。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资本、人才、市场、工业基础是上海所特有的禀赋优势;同时,借助国内的产业链体系的重构,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海可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把技术优势、人工智能、互联网发射到国内的产业链体系,这将是上海的竞争优势。

华信证券TMT研究总监李明选博士,从产业链维度,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与我们的时代机遇”。李博士认为,从今年开始,“人工智能”的各方面配套设施都已经进入到了可以变迁的时代,这就预示着今年是“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元年。随着C端的普及,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场景化运用中取得了优势,同时,就上海来说,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以实现场景化运用和高品质的生活。

 

与会专家发言

三、“人工智能”与治理变革

“人工智能”不仅是科学技术领域内的突破,也传统的人文社科领域内引发了思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封帅博士,结合国际关系这一学科,谈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体系与互动方式的变革。封博士着眼于“人工智能”未来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在经济上引发失业潮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而且在政治领域,将会引起权力体系的分化,因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运用将会对政府权力产生替代效应,而那些掌握数据资源和开发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未来的政治体系,一定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变革。

来自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的陈美副主任,立足于苏州的地方产业发展,从地区产业规划角度,分析苏州“人工智能”的产业现状。苏州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聚集数百家云数据、物联网、大数据、职能制造相关企业,这是苏州推进“人工智能”事业的主要优势,为此,苏州工业园区特发表了《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苏州市也成立了“人工智能”协会,未来将会积极鼓励引导“人工智能”与优势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余南平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无限扩大,劳动力红利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体中已经不再是重要的因素,那么是否还有必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呢?这将是“人工智能”带给当前经济理论的挑战。在会议的最后,余南平教授着重强调,“人工智能”在今天的影响,印证了“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社会”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