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彦良做客我校2016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题为“论点、论据与论证:货币史研究与货币理论概念的形成”。该讲座由我校历史系副主任李磊副教授主持,历史系部分研究生参加。
中国货币史权威彭信威曾说:“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历史。”讲座一开场,陈彦良教授即引用此话并指出,历史上物价的变化牵动人民的生活、社会以及意识的改变,甚至王朝的兴衰。然而价格与货币是一体的两面,且可说价格波动、变化的核心正是货币,由此可见货币史研究的重要性。
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陈教授介绍了货币的流动性这一主要功能。陈教授说,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太少造成的情况称作“流动性不足”;货币太多造成的则是“流动性过剩”。前者等同于通货紧缩,后者等同于通货膨胀。陈教授强调,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对社会经济的伤害都很大。第二,对于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金属货币时期不存在通货膨胀的观点,陈教授予以反驳。陈教授的观点是,一旦发行金属货币的政府失去信用,金属货币的成色与质量不足法定标准,那就会产生通货膨胀。陈教授举例说,东汉末年董卓更铸五铢钱,使得“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百万”,人们买粮食所用的钱是过去的许多倍,这说明此时通膨严重。第三,陈教授讨论了通胀与通缩与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关系。以往的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常常忽略货币政策的后果。陈教授指出,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有通货膨胀的背景,而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则有通货紧缩的背景。第四,陈教授论述了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多样性与趋同性这两大特征。陈教授说,一般情况下,在统一王朝尤其是盛世时期,货币形式比较稳定而呈现出趋同性特征。在分裂、战乱时期,货币形式不稳而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晚清民国时期等等。陈教授强调,虽然在分裂时期,货币呈现多样性,但是,由于市场的竞争,流通能力强的货币会取代其他货币。此时如果政府货币政策得当,货币的趋同性会加强。陈教授还举战国后期黄金、秦币流通范围与秦统一六国方向大体相同的例子,来说明货币史研究对于解释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李磊副教授进行了简要点评与总结。在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中的疑问,与陈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