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钢谈“尤里安之死的历史书写”

发布时间:2016-04-28浏览次数:18

  

411日中午,思勉午餐沙龙第91场在闵行校区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我校历史系的刘衍钢老师做了题为“历史叙述的罗生门——尤里安之死”的讲座。讲座由历史学系黄爱梅老师主持,朱明老师进行评论。历史学系的其他师生参加了讲座。

“叛教者”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是罗马历史上最后一位统治帝国全境的异教徒皇帝。由于其在任期间推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因此在中世纪的形象逐渐被“妖魔化”;又因为他对于复兴古典文化的尝试,所以在近代以来被人们不断的“理想化”。总之,尤里安是西方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而对他死亡事件的不同描述,更是体现了基督教史学与异教古典史学的不同面相,吸引着一代代学人的研究兴趣。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刘衍钢老师对于核心背景进行了说明,并对讲座的主体思路进行了阐述。随后,刘衍钢老师见微知著,着重介绍了“古典史学”与“基督教史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在刘老师看来,由于古希腊思想界对于“知识”一词意涵的两种区分,即“episteme”(“知识”)及“doxa”(“见解”),因此,古典史家在叙史时,往往刻意营造出历史学(增进“doxa”)与形而上学(回忆“episteme”)的鸿沟,从而使史书更加关注历史事件的“求真”与文笔晓畅的“求美”。与之相异,基督教史学自诞生之初便包含了十分明确的“叙史目的性”,即以历史证明基督宗教的观点。当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步走进西方思想界主流之时,两种史学传统间发生了对话与争鸣,并集中体现在了对“尤里安之死”这一事件进行诠释的话语权竞争上。最终,古典史学在叙述和史料处理上的优势,使得基督教史学逐步与之融合;而基督教史学鲜明的历史意识,也至此注入到了西方史学的血液之中。通过脉络化的梳理,刘衍钢老师为听众们澄清了许多有关西方史学史的概念误区;并以实证化的论述,令讲座的主旨得到了十分有力又生动的彰显。

讲座环节结束后,朱明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老师和同学们也纷纷与刘衍钢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互动,就讲座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