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下午,剑桥大学周越(Adam Yuet Chau)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做了题为“试论中国宗教界的生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社会学系主任暨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各专业的部分本科生和硕博士生、中文系的部分研究生参与。
周越教授出生于北京、成长于香港、求学于美国、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是活跃于中、英、美等国际学术界的华裔人类学家,代表作有Doing Popular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他认为“做宗教”是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共有五种不同的"做宗教"方式:如话语/经文模式、个人修炼模式、仪式模式、即时灵验模式、关系/来往模式等类型。
“界”是近代中国常用的词汇之一,然而其生成发展史却被人忽略。周越教授首先梳理了晚清和近代报刊中有关“宗教界”的史料,结合近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变迁,从中发掘出了“界”的多重意蕴。“界”内含着“被读懂性”与“彼此磨合”的特征,也包括合法性/被允性、集中/分等、动员、参与、内部/外部抗争等特点。基于此,其具有界化社会的功能。周越教授继而指出,宗教界的世俗性的产物,在世俗性的前提下,是国家权力控制和管理宗教的存在方式之一。“宗教界”的话语呈现,也可包含在周越教授提出的“做宗教的模式”中的“话语模式”之中。然而“界”的说法却是非正式的话语类型,可能与现代中国对社会团体的处理逻辑紧密相关。
李向平教授对周越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李教授首先指出这是一场很有学术内涵的前沿性讲座,认为周越教授提出的“界”的界定、出现、转移的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界”的话语关涉到该群体的政治许可性,是为现代性被国家读懂的政治学问题。李向平教授将其归纳为“界为政治所设,宗教为界所别”。周越教授认为这种对“宗教界”的概括说法,是一种简洁明快又颇具现实穿透力的学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