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当代科学认知的特征和结构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9-30浏览次数:5

  

910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科学认知的特征和结构研究”开题在闵行校区人文楼人文学术沙龙举行。项目负责人哲学系郦全民教授主持了沙龙,哲学系张晓林教授、钟锦副教授、蔡凌波副教授、宋锡同博士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研讨。

郦全民教授首先就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论证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向与会者作了汇报。他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的认知兴趣和重心越来越集中到探究原子或分子体系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上。该尺度上所展开的当代科学研究具有若干新的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促成科学家的认知方式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依仗各种新技术,科学家能观测和操作该尺度范围的几乎所有自然客体,并有可能根据事先设想的目标来生成新的物态,于是,研究者的认知行动和实用行动得到统一。再如,该尺度上各个学科的一种科学语言开始形成,即基于信息-计算思想的新语言,这体现在量子信息和计算、生物信息学、计算神经科学乃至计算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中。显然,当代科学认知的新特征和新结构值得探究,但目前国内外对此关注还很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研究的认知特征、结构及其演变,更好地把握当代科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对当代科学主流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科学创新的过程,故取得的成果对科学或技术工作者具有启发性的认识价值,并能为制定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方法论依据。郦全民还重点介绍了他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面临的困难。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一课题具有前沿性和学术价值,但研究难度也很大。蔡林波副教授等提出,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处理好科学的实证探究和哲学分析之间的关系;张晓林教授建议是否可以将对科学认知的研究与其他文化认知(如宗教认知)的研究进行比较。还有一些研究生提出,是否可以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设计问卷调查,以便更好地把握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在与会者热烈研讨后,郦全民教授对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承诺将会认真考虑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充分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并相信经过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