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近代小说史论”开题报告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4-09-29浏览次数:5

  

913日上午,我校中文系陈大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小说史论”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开题沙龙。本次沙龙专家组由上海师范大学孙逊教授、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编审、上海师范大学李时人教授等5位专家组成。孙逊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向的部分博士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沙龙开始,孙逊教授回顾了陈大康先生的学术史,并特别指出陈先生毕多年心力之作《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最近已完成出版,那么在这样大量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做史论,非常好,令人充满期待。

接着陈大康教授做开题陈述。陈教授首先表达对各位专家百忙之中赶来的感谢,然后谈起选题缘起:在撰写《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有关近代小说的资料,尽管《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那17万字的《导言》对部分问题已作了论述,但还有不少重要问题尚未涉及,已论述的问题也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近代小说史论”为课题的想法。随后,陈教授陈述了课题研究的内容设想及主要框架,并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陈教授陈述完毕,与会专家依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并不时围绕难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关爱和教授表示,他本人对此项目高度认可,并指出国家项目评定委员会把此项目从原来申报的一般项目提升为重点项目,是出于对作者功力、功夫、水平的信任,是为了给做好项目提供支撑。近代小说数量庞大,理出线索不易,以往著述多就小说文体自身变化有所谈到,但就形成机制、环境、制度等变化对小说文体的影响,较少考察,此作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能会成为此小说史论书写的一个特色;上海是近代小说形成和发展的重镇,在上海从事近代小说研究,拥有地域优势;作者对傅兰雅征文活动的评价、对小说界革命的认识、对留学生群体对小说发展贡献的看法等有很多创新之处;因此他对此课题充满了期待。关教授同时也建议,对这一课题的设置无须过于面面俱到,其实史论的书写不必求其完整,学界最期待的也许就是近代小说在其主流之地——上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作者考虑中的“近代港澳台地区小说状况”的考查,若有精力则做,不做也无伤大雅。廖可斌教授认为,把此项目从一般提升为重点,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这更重要的其实是对陈先生的治学精神以及已取得的成就表示一种敬佩,旨在倡导一种良好的学风。廖教授指出,在当今“重写文学史”的大背景下,陈先生的研究跳出固有体例,探索文学史书写的新模式,必传世之作;另本课题中关于“新旧”、“中西”、“古今”等诸多问题的看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破“二元对立模式”,他完全赞同。廖教授同时提出能否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把书写得更立体、更丰满、更完美;以及将书分为“上、下编”,“上编”按时段综述,下编按专题论述,功能分开,点面结合等;可谓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的出版编辑周绚隆先生既表达了对陈先生治学精神的敬佩,也对课题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其它时段的小说史可以避开作品专题,因为市面上已经出版了很多作品专题的著述;但近代小说史论则应补充内部,内容方面应多做,因为这样的著述目前几为空白。众所周知,近代小说缺乏经典的高峰之作,此亦为陈先生认为的难点之一,与会专家则鼓励陈先生要把此做好,越难越见一位学者的功力。李时人教授指出,陈先生在“扫地式”地掌握了近代小说资料的基础上做史论,不管怎么做,做出的成果一定会是让人很信服的。李教授同时就“小说史”中“近代”的概念及课题的纲目编排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逊教授则表示,课题设计可以不编纲目,直接按章节来写,因为是史论,不是史;如果面面俱到,可以考虑重编纲目,写成多卷本《中国近代小说史》,那就是更大的工程了。

此次开题报告会围绕近代小说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紧张激烈而又不乏幽默机智,既肯定了课题的设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项目的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