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英国伦敦大学提哈诺夫教授(Prof. GalinVassilevTihanov)做客大夏讲坛,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流放的叙事:自由主义想象力之外的世界主义”演讲,本次活动由中文系范劲教授主持。
提哈诺夫教授现任伦敦大学女王学院George Steiner讲席教授、比较文学系主任,系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理论委员会荣誉主席。主要研究俄国、德国以及中东欧文学与思想史,在保加利亚语(母语)之外,精通英文、俄文、德文等多门语言,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和思想史专家。其研究广泛涉及巴赫金、卢卡奇、施特劳斯、穆齐尔等文学与思想史大家,代表性著作有《主人与奴隶:卢卡奇、巴赫金及其世代的思想》、《保加利亚现代主义的文化传记》、《解释:保加利亚新时期文学散论》等,另主编和参与写作保加利亚文、英文、德文文学及思想史著作10部。
提哈诺夫教授在世界主义这一话语范畴下,从康德的永久和平观念以及世界文学的观念展开论述。首先提哈诺夫教授从塞拉·本哈比的民主的更新换代和世界联盟主义的概念出发,进入了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的讨论。他指出世界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政治话语始于康德,并围绕世界主义作为世界秩序的基础以及作为个人归属精神的两方面探讨了“什么是世界主义”与“谁是世界主义者”这两个问题。之后提哈诺夫教授追溯了“世界主义”的定义的发展史,他认为现代世界主义最前沿的观点展现了一个全球性世界秩序的美好愿景。
在结束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的分析前,他回顾了历史背景以及20世纪学者们对康德的回应。他集中介绍了费希特、阿伦特、施密特等人对“永久和平论”的讨论,从中得到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渗透的结论。
提哈诺夫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关系。他从十八世纪开始谈起,回顾了歌德、施乐策、赫尔德和梅尔策尔等人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的差异,并以此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与表达世界主义观念联系在一起。世界文学概念的出现正值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德国文化在面对强势的法国文化时,企图以世界文学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文化。而十九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往来于英国-法国、德国-法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之中,催生了一种文化双边主义的网络以及对世界文化秩序的关怀。他提到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世界主义是一种体验式、开放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的思想,可以包容不同的信仰、肤色和存在争议的观点,同时也不会忽略了反对的声音。
提哈诺夫教授的演讲引起了听讲者的广泛思考和反应,同学们就当下的热点世界主义在今天的实践问题、如何去看待欧洲难民危机与穆斯林战争等问题与提哈诺夫教授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