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8-15浏览次数:7

  

611日下午,在公共管理学院501会议室,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研究”举行了中期沙龙。课题组成员我校曹艳春副教授、戴建兵、生物系燕爱玲副教授、公共管理学院余飞跃副教授、山东英才学院教师王建云以及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汪婷、史佳、刘杰、吴亚伟、白斯琴、乔宁波、李凌霄等参加了沙龙。沙龙由项目负责人曹艳春副教授主持。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通过运用软系统方法论来确定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的内容体系。参加沙龙的同学和老师首先学习了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方法论(SSM)。SSMSoft Systems Methodology首字母的缩写,翻译成汉语,即软系统方法论,它的创立者是英国学者切克兰德(Peter Checkland)教授。1981年,切克兰德出版第一本与SSM有关的书(Systems Thinking ,Systems Practice,《系统思考,系统实践》)。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七-阶段模型”。在这个七-阶段模型中,前两个阶段需要确定问题情境,找出问题并表述问题的属性。为了使一些最初的选择能够形成相关活动系统,这些表述必须是足够的。在第三阶段,将相关活动系统进行根定义,并在第四阶段将其模型化。接下来几个阶段用模型去使深层的问题情境结构化(第五阶段“比较”)并且寻求定义能够改进情境的变革,这些变革必须满足两个准则:道义上需要的和实施上可行的(第六阶段)。第七个阶段,采取行动,改进问题情境。

在学习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理后,沙龙参与者一起运用软系统方法论绘制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丰富图”。绘制内容“丰富图”后,根据理论,大家对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根定义,其过程分成两步:第一步,完成从inputoutput的转换(T);第二步,对CATWOE进行定义。定义系统的其他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即CATWOEC——指系统的受益者或受损者;A——指执行系统的人或组织;T——即转换,从“开始”到“结束”;W——世界观,赋予转换以某种意义;O——指能够终止系统运行的人或组织;E——指能够影响系统但并不控制系统的外部环境因素。

分析讨论定义后,沙龙参与者按照切克兰德的根定义公式,根据在系统转换和世界观中得到的结论,对系统进行根定义:为了实现包括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内的一切儿童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和社会参与权等一切权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从21世纪初期我国步入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阶段),中国的法令制定者和政策制定者应采取一切措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使儿童所享有的福利从特殊儿童扩展到普通儿童,从少数福利项目扩展到多样化的福利项目,从而使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从适度普惠型试点走向完善阶段。

最后,沙龙参与者在讨论的基础上,一起设计问题,回答问题,对比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设计对目标活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