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提升我国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8-12浏览次数:4

  

612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提升我国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研究”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1室举行。沙龙由课题负责人传播学院陈红梅副教授主持。

本次沙龙对以下议题进行了重点商讨:1、纽约时报的样本抽取和具体操作问题;2、报道类别和具体的报道议题研究;3、生产和受众调查研究面临的困难。

经过讨论,陈红梅决定对《纽约时报》的头版中国报道研究采用全样本,时间跨度为13年:2001-2013年。采用全样本和延长时间段的原因为:1、目前长程研究都是抽样,全样本的说服力会更强;2、抽样的样本总量比较小,随机性比较大,一些特别重要的重大事件也可能落在样本之外,分析结果的推广性不强;3、头版报道本身已经是筛选的结果,全样本可以展现整体状况;42001年中国入世,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化体系,跨文化传播问题凸显,其间不论是中国自身发展和中国对外传播都有重大代表性事件。另外,关于数具体操作,原始数据录入excel,如需相关性分析等,再导入spss操作。样本采集规格和分工。

关于报道类别和议题方面,课题组认为:1、应梳理较为具体的报道议题,通常分类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这也是前人研究经常用到的分类。这个分类可以提供分领域研究的一般框架,但比较粗疏。因此,我们要在每个类别下面要梳理出较为具体的报道议题,以勾勒在每一个领域报道的一般景观。2、对报道性质的判别,通常采用正面、负面、中性的三分法来统计。放弃此项统计,原因是此项操作的主观性比较强,另外对于强调客观报道技巧的美国媒体,对单篇报道从这个角度进行划分也过于粗疏。以对议题的具体梳理和统计(包括篇幅)来判断报道的偏向和倾向。3、从实际报道情况来看,中国报道有不少反复出现的主题,如地震报道、民族纠纷报道。分主题的研究,一是在长程历时中有无变迁及其原因;二是探寻主题报道后的报道常规及其影响。4、关注新媒体因素和中国主流媒体因素。5、数量统计方法:单篇中出现,不论多少,计一次;篇幅(字数)计算;拆分语段进行分析。

最后沙龙讨论了生产和受众研究面临的困难。生产研究包括:消息来源网络、记者编辑个人经历、对中国认识的宏观背景和外围情况。首先统计头版中国报道的发稿人和参与研究员情况,为深访提供基础。中国研究员的情况最好能在内容分析中有对应。外围情况牵涉的头绪比较多,梳理起来比较困难。受众研究的具体操作,选取在上海的外国人、外国留学生,但是在控制其媒介接触情况和周围人的人际影响方面仍然难以有足够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