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5场:陈勤建教授谈“非文字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11浏览次数:17

 

1216日,我校终身教授陈勤建在国际汉语教学楼118室做了题为“非文字文化研究”的报告,特邀复旦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土有做点评嘉宾。

首先,陈勤建教授解释了何谓“非文字文化”:即不以日常文字为载体存在并传播的文化。主要集中在以图像、行为、心意、口承等形态中的各种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一般而言,大多体现在人为的非物态文化,同时也伴随在人化的自然风光、人造的物态文化中。接着,陈勤建教授为我们解读了非文字文化的类型和范围,即口传耳读的文化、符号图像、行为动作、心意信息、神与物游(物态文化中的无形文化)。在符号图像文化中,陈勤建教授特别提到了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良渚文化中的神兽、饕餮纹、宋代酒幌、古代女性小衣绣画、古代风俗画——姑苏繁华图等等。在心意信息中,陈勤建教授又讲述了浙江的祭海、古代的扎小人、浙江温岭的小人节、门神信仰等等。对于“浙江温岭小人节”的案例,陈勤建教授给出了独特的解读:农历七月初七,在人们心目中,是由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编织起来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可是,在浙江温岭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该节日在民间,至少从宋代以来,一些地区演变为祈求儿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小人(孩)节”。最后陈勤建教授对非文字文化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做了简单的总结。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为此次报告做点评和总结发言。郑土有教授指出:陈勤建教授在该次报告中所例举的案例都是个人田野调查、实践的成果,有很高的价值;陈勤建教授对汉字“吴”的解读(即“吴”本义为苗族的老妇人)以及“七夕非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而是小人节”的论断的提出颇具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