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楚简文献语料库建设与楚简引得”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7-18浏览次数:4

  

620日下午,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黄人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楚简文献语料库建设与楚简引得”在闵行校区人文楼人文学术沙龙举行中期学术沙龙。与会学者有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彭国忠教授,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董莲池教授,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王冉冉副教授、查正贤副教授、赵厚均副教授,以及部分博硕本科学生。首先,黄人二教授简单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进程和成果、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接着,黄教授主要介绍了两篇跟楚简、楚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章,并与在座的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一篇文章是即将发表于《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鶹鷅>集释》,另一篇是即将出版的《楚辞九歌通释》中《河伯》的注释部分。与会学者认真听取、研读了两篇文章,对黄人二教授文章的价值做出了高度评价,并就文中观点展开热烈讨论。

首先,与会学者聚焦于《鶹鷅》文中出现的一个语气词“含可”。黄人二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鶹鷅>集释》中指出,《鶹鷅》是一篇楚辞体作品,出现在五句诗句末尾的“含可”当视为语气词,读为“只兮”。董莲池认为,“含”应该视为一个语词,而非实词,读为“只”是可信的。查正贤、赵厚均指出,在先秦文献中,两个语气词同时出现在句末的情况亦见于《诗经》、《论语》,如《诗经•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及《论语》中常见的“已矣夫”、“也已矣”等,在这样的楚辞体作品中出现,也属自然。黄人二进一步提出,《鶹鷅》首句加上“含可”两个虚字,是否是为了凑全七字,这样的体裁是否与七言诗的形成有关。查正贤指出,汉代七言镜铭全由实词组成,可能与七言诗的形成更有关系。董莲池认为,将双语气词传写为单语气词,是造成简本句末双语气词,而今本《楚辞》皆为句末单语气词的可能原因,转写成的单语气词,可能以原先的双语气词前一字之声纽为声纽,以后一字之韵部为韵部,如“之焉”转写为“旃”,“之乎”转写为“诸”等例。

接下来,赵厚均对文中出现的两个“子”字的指代问题提出疑问。彭国忠指出,如黄人二在文中所言,《鶹鷅》并非一篇作品的全文,当为残简,“子”不应指代“鶹鷅”。黄人二认为,这两个“子”,前一个应是承接上文未见部分,当指赠人鶹鷅之人,而后一“子”字则指鶹鷅。

通过讨论,与会学者都认可了《鶹鷅》、《河伯》二文的价值,课题负责人黄人二教授也认真听取了学者们所提出的意见,表示对课题下一步的进展多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