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6场:刘志基谈“古文字数据库建设前瞻”

发布时间:2016-01-11浏览次数:21

 

1223日下午,我校刘志基教授“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文史哲楼5301-1会议室举行,上海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徐时仪教授出席作为点评嘉宾。

讲座以“古文字数据库建设前瞻”为主题,分别讨论了“古文字数据库的功用”、“古文字数据库建设现状”和“古文字数据库未来建设重点”三个重要问题。

刘教授以古文字数据库的作用为切入点,从专业研究和社会需求两个角度,明确了建设通用古文字公共数据库的重大价值。继而指出,受制于中文信息化的局限性和业绩认定缺位等客观因素,古文字数据库建设面临重重考验。而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内力,完善已有数据库的建设。

接着,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既有古文字数据库共有的缺陷:收录材料完备性不足、字处理存在盲点、检索手段完备性不足和资料的学术内涵有待提升。如何应对这些缺失,刘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穷尽已有资料,覆盖字符集盲区;二是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专业研究需要;三是深度释读整理,推动资源普及利用。

结合理论探讨,刘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作为文字中心课题成果的“古文字语料库”建设情况。目前这一语料库主要收录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楚简帛和秦简四大古文字材料,并配套了比较完善的检索查询路径,如“释文”、“字际关系”、“偏旁”、“义类”和“考释意见”等,能够满足多种学术研究需求。刘教授对部分功能做了现场操作演示,引起师生听众的极大兴趣,一致表示十分期待最终成果的推出。

刘教授报告结束后,徐时仪教授结合字典辞书的编纂,充分肯定了古文字数据库建设的深远意义,认为这是“解放生产力,激活智力研究”的工作。徐教授同时指出,古文字数据库前景广阔,还有很多功能可以开发、拓展,有待后来人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