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大夏讲坛第164讲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由著名科学史家吴以义教授主讲,题目为“象寄杂叙:译犹不译也的发生”。
《礼记 ∙ 王制》:达其志, 通其欲, 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象寄即翻译之意。这一讲座讨论翻译中严复所说的“译犹不译”的现象,并进而探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吴以义指出,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中国文化来说,因为地理环境等特别的因素,这种交流在百多年前还比较少见。至于近代,为了抵抗或者消化突然如潮水般涌来的西洋文化,翻译成了一门显学。但是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似乎尚不甚彰显,需要考察。历史上很多重大变革和转向都和翻译运动相关联,这就强有力地提示了翻译的文化意义。要想准确地传达别种文化中的观念、理论的概念,精准的翻译常常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就不再是一种语言上的,甚至是字面上的技术问题。
纽约大学附近一家中餐馆把“夫妻肺片”译为“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则雅矣,但恐怕洋人国人都没法悟出这道菜究竟是什么,这恰恰就是“虽译犹不译也”。讲座通过许多生动的案例,从讨论字义和字义的对应发展到探讨观念的传达,以及这种传达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变形,并指出,当观念穿越文化边界的时候,这种变形也常常成为观察所论文化的特质的一个窗口。两套语言中的词汇常不能对应,而更为严重的是,某一文化体系中的概念往往植根于自身体系而不能移植到别种文化中去。中国哲学中的“天”“中”“性”“形”等等,都是显例。王国维论辜译《中庸》, 谈到“天”这个概念的翻译,称“无论何人不能精密译之,外国语中之无我国『天』字之相当字,与我国语中之无 god 相当字无异。吾国之所谓天,非苍苍者之谓,又非天帝之谓,实介于二者之间,而以苍苍之物质具天帝之精神者也”。因此,要想完成准确的翻译,必须对所涉及的文化有相当的认识;要想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也完全可以从翻译入手。
吴教授讲完后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讲座结束后,一些教师和同学意犹未尽,继续与吴以义教授就讲座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