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学校积极公民培育研究:理念、方法和技能”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6-25浏览次数:8

 

518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学校积极公民的培育研究:理念、方法和技能”学术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课题负责人政治学系许瑞芳副教授担任主持,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

许瑞芳副教授首先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主要课题成果和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对本次研讨主体进行了说明。其次课题负责人就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汇报,针对科研进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介绍,继而由项目成员讨论解决。

课题组成员对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进行了汇报:栗蕊老师主要运用史料分析“积极公民培育”问题,并提出历史纬度和模块研究不同的行文思路。清末年间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国民性已经觉醒,促进了受教育者素养提升,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许瑞芳副教授建议选取时代代表人物并结合学校教育与实践进行相关论述并对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公民培育进行简要的历史探寻,以建构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丁野汇报了这一阶段新的探究成果,指出2014年英国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与2002-2008年课程标准有明显变化。英国积极公民的培育从之前强调的“学生能够改变政治生活”向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转变。此外,通过资料收集分析,英国在教师培训和公民教育评估方面发展较为完善,建议对其进行重点研究探讨,加以借鉴。鲍金琳从核心概念、背景、现状与启示四方面对港、台积极公民培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对香港公民教育的实施方法进行了着重分析。许瑞芳副教授建议其对香港地区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李亚楠梳理了积极公民培育的理念和制度,马骎骎从课程设置方面挖掘了积极公民培育的技能与方法。

最后课题负责人许瑞芳副教授做报告总结,并对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