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刘继同谈“如何理解、从事、研究医务社工”

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21

 

1120号下午,题为“如何理解、从事、研究医务社工”的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5会议室顺利举行,主讲人为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刘继同教授。本次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的何姗姗博士主持。来自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约30人聆听了本次讲座,并参与了讨论。

讲座开始前,主讲人让每位同学随机领了一份“《死亡通知书》”,这份“《死亡通知书》”总共包括六个供同学们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涉及我们对死亡的看法,当死亡将要来临时我们想做的事情以及对临终关怀的看法和建议等。主讲人对部分同学填好的“《死亡通知书》”进行了详细而有见解的解读。主讲人认为作为社工尤其是医务社工首先要对生死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死亡通知书》”想要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去思考生死的问题并且能够对理解生死问题有一些启发。主讲人认为生命历程回顾是临终关怀很重要的一个方法,生命历程回顾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命历程史、家庭史去了解他们临终的遗憾,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尽量弥补他们的遗憾。主讲人认为临终关怀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服务对象的财产处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社工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对经济、法律等领域也要有所涉猎。

然后,主讲人对医务社会工作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理论层面上,主讲人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发展规律、知识和理论、相关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通过对美国社会工作相关情况的介绍引出中美之间社会工作在发展上的差别以及未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美国更加注重精神健康问题,而中国则处于生理疾病的高发阶段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刚刚凸显,在未来的中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转变,对医务社会工作这种专业性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而从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来说,不仅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各地方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还有待商榷。在操作层面上,主讲人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提供服务时的一些问题以及后续的一些管理和维持问题。主讲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工作在实务上太过于操作化,社会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有了这种理念的指导,只要是能够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采纳。

最后,主讲人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而耐心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