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西游记》学术史研究”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6-24浏览次数:21

  

64日,我校中文系竺洪波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社科项目“《西游记》学术史研究”第二次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228教室举行。竺洪波教授介绍课题进展情况,并作题为“中国小说经典化的历史经验”的学术报告,中文系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出席。

竺洪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下学界对“文学经典化”的研究(讨论)现状,并指出关于“经典化”的讨论将对中国文学未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具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与前沿性。他说,选择“中国小说经典化的历史经验”这一课题,不仅是“《西游记》学术史研究”项目的总体需要,其理论逻辑还在于:纵观一部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个从民间走向精英也即经典化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理应从历史中寻找启迪和解答。在当下流行西方话语的文化场域里,这是一个必要的历史维度和中国语境。厘清中国小说经典化历程,有助于这一理论难题的进一步探索与解决。

报告提出主要观点如下:

一、中国小说经典化途径具有多元化规律,殊途同归。《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类比《春秋》”,可说是借正史以行,搭上了正史的顺风车而身价百倍。《水浒传》虽然缺乏正史的附丽,但是因为李贽、金圣叹等文化大家的竭力推介而独占鳌头。根据现代经典生成学说,在经典化过程中“权威意见实际上起了决定性作用”。《西游记》既无正史依托,又无名人奥援,具有非主流性、草根性特征,但民间的力量也毋庸小觑,一旦风行天下,深入人心,其经典地位也自然会随之确立。《金瓶梅》则因其“诲淫”的“莫须有罪名”,始终在“四大奇书”中“排名”垫底,但主流扼杀导致公众反弹,其经典性在不断禁毁中滋生蔓延。总之,“英雄谱”(古人曾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合刻为《英雄谱》行世)双典一依赖正史之功,一凭借名人之力,《西游记》和《金瓶梅》则是民间倒逼主流,草根逆袭精英,成功实现升级转型:诚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家家门里透长安”。

二、文学经典的价值认定应具有客观性尺度。经典固然具有自身美学品质,但在现实的文化场域里经典是被“建构”与“册封”的。除却独创性这样的普遍法则,文学的经典性应以作品的客观成就与影响来裁定,其最终标志是在文坛开宗立派,独树一帜,开一代文风,它的文学价值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和难以超越性。在中国古典小说,正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四大流派。它们不仅开宗立派,而且都是各自流派中的翘楚之作,后世无可替代、难以超越的经典。

三、提出经典化命题的理论预设:面向过去、面向未来发展、面向理论形态。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化为方法,方法推动发展,经典与经典化只能是在理论形态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学术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与互动,竺洪波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何为文学经典的判断标准”、“经典化过程中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和“如何认识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与阐述。

竺洪波教授本次学术报告的部分内容已以“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亟需转型”为题,先行发表于2013822日《文学报》“新批评”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