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第163讲:林满红谈“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5-12-11浏览次数:98

 

1117日下午,“大夏讲坛”第163讲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台湾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满红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历史学系刘昶教授主持。

该讲座将视角投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的七千年中国经济运行状况,以文化结丛(cultural complex)概念来留意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主导思想、经济制度与时间变迁间的环环相扣联系。林满红教授结构合理、目次清晰、逻辑连贯的分述了十点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

1.独自开创的农商两业。中国最早的农业独立起源于高原旱作,此不同于近东它地的冲积平原灌溉农业。中国金属货币币面纹饰以文字为主,不同于西方多以花鸟、人物为主。

2.牧业之不发达。中国牧业不发达而只有家畜业,加上早期发展旱作小米属农业,后来发展水作稻米农业,使中国成就一个食米吃肉的文化,这与牧业发达、发展麦作的西方之成就食麦饮乳文化形成对比。

3.经济重心由西北移向东南。中国自仰韶文明起源于西北之后,经济重心的整个发展方向是由西北转向东南。这与西方文明的历史重心,由在东南之地中海地区转为在西北的大西洋地区,刚好相反。而此重心南移影响最深的是,因生态条件更易,造成中国经济性格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于人口增殖、劳力密集技术发展、施肥技术进步、重视水利发展等。经济重心南移前后的一切经济特质均为不同地理环境下所显现的文化结丛。

4. 趋向劳力、水力与土地密集的农业技术发展。其具体表现为锄犁等农具在汉之后未有大发展,整体农业向劳力密集向变化;水利设施不断修筑;耕作方式倾向以较多的人力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术发展;地力的维持等。

5. 农村经济制度有助提高生产动机并兼顾社会救济。家庭小农制、私有土地制、诸子均分制、佃权的自由化、农业赈济与农村金融均为历代中国为提高生产动机,兼顾社会救济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农村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助于传统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安定。

6. 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该项由分论货币形制、市镇发展、城市工业发展、商人与商业组织、交通、金融、商业政策、国际经济交流构成。

7.密切的城乡关系。因中国的在乡地主并未在乡村形成像西方一样完全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故中国的城乡关系远较西方来得密切。在乡村市集以下,一个地区只属于一个乡村市集,在乡村市集以上的市镇,其腹地则犬牙交错,如此有助于中国社会的统合及政治的连结。

8. 勤劳、节欲、均富等思想的孕育。中国人所欠缺的是西方使用机器以后分秒必需准确的观念,一般而言,中国人仍有时间观念。中国人勤的观念常与俭并行。中国历代思想家,只有杨朱提倡纵欲、其余则道家主张无欲、儒家讲求寡欲。土地制度中的租佃制度、私有土地制度、诸子均分制度及社会上鼓励富者乐善好施等,皆是与有等级的均产思想相互呼应的制度安排。

9. 长期发展趋势中的盛衰循环。在每次动乱平靖,新朝建立之后,经济即逐渐复苏,而后达于顶盛,再复由盛而衰。促成此盛衰消长的因素与政治清明与否息息相关。此循环周期基本为250年。

10.领先国际的经济发展。

其最后言明,中国起源于黄土高原的独特发展,使其在细小田块上开始发展劳力与土地密集的小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山多田少的地理环境,更强化这种发展。这种地理环境使中国的牧业并不发达,也更加强劳力与土地密集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之前、之后的经济特质均为其地理环境下所显现的文化结丛。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农商两业虽持续发展,但是越来越与西方往工业革命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这也是中国经济何以持续发展,且曾领先于西方,然后转而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根源。而传统中国经济的部分特征,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经济发展。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林满红教授就中西经济发展对比、李约瑟问题的解答、中国货币史的相关专业问题等和在场师生作了深入交流。该场讲座使听众更加深入且不失宏观的串联了解了中国传统经济与当时社会环境、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两岸学界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