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席专家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06-28浏览次数:18

  

627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席专家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召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首席专家文军教授、宁越敏教授、高向东教授、林拓教授作主旨报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任远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孙常敏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玉尚教授受邀担任点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及校内外相关学科教师与研究生共近80余人出席论坛。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主持。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感谢各位专家的出席和华东师范大学对此次年会承办工作的支持。他指出,社联学术年会是本市社会科学界五路大军联手打造的人文社科交流的平台,参与度、影响力、认同度都是权威性的,彰显了大型学术论坛的魅力,成为各位专家交流学术成果的研究盛会。今年的高端论坛分别聚焦治国理政、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五大发展理念与自贸区城市群、绿色产业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展开了广泛的研讨交流,相关的媒体也都做了比较深入、具体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本次论坛聚焦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意义重大。希望各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产生更多创新。

汪荣明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既是各位专家对十八大以来国家治国理政有关问题的深入探索;也是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举措。感谢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对华东师范大学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这类学术活动的举办,将会有力地促进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对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在城镇化研究相关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传统,希望通过研讨和智慧碰撞,深入地研讨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627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文军教授、宁越敏教授、高向东教授、林拓教授分别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落转型及其反思”、“城市病的预防与治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城市治理的空间基础及其变革”为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并接受专家评议。

文军教授指出村民群体与村落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在当代中国,村民的市民化并没有带来乡村性的崩溃,反而因村民与村落的重新融合而使部分乡村呈现出了某种“新乡村性”。需要加强新型村落共同体的整体重建。最终促进城乡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宁越敏教授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需要城镇化作为重要动力,而中国城镇化迫切需要加快社会转型,中国城镇化的未来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而预防和治理城市病需要从城市群、大都市带等视角加强公共资源配置、加强社会融合,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高向东教授指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核算方面存在“数据差异较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在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过程中存在“农民转户意愿不强”、“农民转户进城后续管理乏力”、“货币安置激励吸引不足突出问题”、“配套措施细则尚待明确”、“制度协同改革相对滞后”、“部分地区改革存在形式化”问题;要让最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优先落户;建立“三挂钩”机制,调动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突出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实施分区域分阶段落户;推进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的协同改革。

林拓教授认为空前的城市化规模已经成为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关键动力。目前的行政区划设置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不利于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从城市集聚规模与政区规模化、城市公共服务与资源集约化、城市空间公平与布局均衡化三方面进行反思。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行政区划的战略布局、变革模式、制度体系、法治建设、治理能力等等需要进行全面优化乃至重新建构,从而更好地重塑中国的未来格局。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任远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孙常敏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玉尚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吴瑞君认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不光要尊重、关注人的需求,也要尊重他们是否进城以及是否落户的意愿。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人口和空间转型的过程,它要求社会、空间、经济和人口的统一协调。但实际上社会和空间结构都存在转型滞后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建设健康的城镇化,需要推动社会的转型或者空间的转型,打破阻碍创新等生育要素流动的行政区划壁垒。中国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动力机制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去总结、提炼我们城镇化的一些实践,将其上升为理论,然后去解决我们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