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音乐多维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7-04-13浏览次数:29

  

31617日,由我校音乐系郑艳副教授课题组承办的“中国当代音乐多维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佛中心上海举行。此次会议为郑艳主持的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和华东师大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的阶段性学术活动,协同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音乐理论学科带头人克里斯托弗·哈斯蒂教授、哈佛中心(上海),并得到哈佛中国基金和曙光人才计划项目的支持。会议邀请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不同高校的40余位国内学者专家和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设有三大主题板块,分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表演、理论与分析;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跨学科研究。

在开幕式上,哈佛中心上海执行董事王颐做了“哈佛与中国:世纪之交”的发言,哈斯蒂教授向我校音乐系系主任高晓东教授赠送了由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作曲家贝里奥的声乐作品。

在中国当代作曲家与作品主题发言板块,来自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从创作的角度谈及中国现当代音乐的“多维性”:钱仁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的创作、分析与版本——兼议交响曲创作的历史语境与当代呈现”,他谈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五位作曲家以陆地丝绸之路南、中、北线沿途及周边民族民间音乐为索引与象征所完成的宏大音乐创作,并从结构方面探讨了交响曲的创作与演绎问题;贾国平教授以“基于结构设计限定之下的写作探索”为题,提出了现当代音乐结构的动态性特征,认为作曲不能仅限于音高、节奏、织体,还要实践从细节到整体将声音观念进行融合的作曲方式;高为杰教授在“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中谈到作曲中运用乐理中的“音阶”问题,以大胆的写作手法移步换形将音阶转换为非八度周期的人工音阶;姚晨副教授以自己的作品为例,用“交锋与汇流”两词诠释了对当代中国音乐的感知。

在表演、理论与分析板块,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以多元和开放的研究视角诠释中国现当代音乐。李小诺教授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以汪立三钢琴曲《兰花花》的创作与与表演分析为例”的发言中,以创作、表演及聆听的角度诠释中国作品;陈鸿铎教授以“美籍华裔作曲家梁雷《潇湘》协奏曲中的中国元素及悲剧情怀”为题,从历史、政治与文化角度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张巍教授以“序列音乐的中国化研究”为题,谈及了始于西方的序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与本土化问题。我校音乐系常林教授以《梁祝》为研究对象,从表演的角度谈及跨境传播及文化评价。哈佛大学哈斯蒂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当代音乐:无惧传统的现代主义”,他认为西方当代音乐是对传统的摒弃与颠覆,而中国当代音乐则是对传统文化与元素的抽象化继承与深化。

317日上午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跨学科研究议题板块分为主旨发言与专题研讨两大部分。在主旨发言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谈及了“绘画中的声音叙事”,以德勒兹等哲学家的理论观念来分析绘画与音乐中的声音叙事问题;音乐系副教授郑艳谈及了“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探讨了当代钢琴音乐创作中音响与记谱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能指与现象描述等问题;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叶思敏的发言题目为“上海音乐学院复调发展史”,她以叙述性话语这一视角回顾了上音复调音乐的发展史。随后,大家围绕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相关的技术、审美、文化呈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当代音乐多维研究学术研讨会涉猎音乐创作、表演、分析、理论以及跨学科等领域,是作曲家、理论家与演奏家们在思想与学术上的一次碰撞与交流。华东师大与哈佛大学两校音乐系的教授学者建立了可持续合作研究,对提升我校的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