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上海语文课程改革30年:课程文化的承继、嬗变与创新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6-03浏览次数:4

  

58日晚上,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语文课程改革30:课程文化的承继、嬗变与创新研究”学术沙龙在中北校区文科大楼1513室举行。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在课题负责人董蓓菲博士简要介绍情况后,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主讲了“初中语文课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报告。部分课题组成员及课程与教学系语文方向的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的同学参加了这次沙龙。

沙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何文胜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何教授以自己的学术论文——“香港六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为例,介绍了自己有关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的理论框架、统计量表的制作过程,以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后续研究的建议。何教授详细阐述了对相关课程文件的分析过程,确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八个方面的分项类别的过程,以及基于分类对语文教科书进行价值取向分析的统计过程。然后,从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内容、比重和呈现方法三个层面,提出了研究结论。何教授认为:香港六套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在八个方面的比重并不合理。“个人”类别太多,“家庭”类别尚可,“社会、国家、民族、世界”方面明显不足,难以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建议“个人”、“社会”类别的内容宜随年级升高而渐减,“国家”至“世界”的量随年级升高而渐增。这样的安排才符合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第二阶段,大家就何教授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课题组的部分成员也提出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如教科书价值取向分类中存在的类别交叉问题、主题归属问题,以及主题辨识标准问题等。何教授都一一作了解答。大家根据文献资料研究的结论,就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重依据、价值取向的归属判定等课题研究中的难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