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赵树理文学的叙事学解读”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5-16浏览次数:6

  

416日,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赵树理文学的叙事学解读”中期第四次沙龙在闵行校区中文系会议室举行。沙龙参加者有王峰、刘文瑾、魏泉、刘晓军、吕志峰、杜英、查正贤、凤媛、章玉玲等中文系教师和研究生。

沙龙对课题的第四批成果《超越现代:赵树理文学的东方叙事特色分析》进行了汇报并进行了较有成效的讨论。课题的最新成果认为,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赵树理文学转换了叙事策略,扬弃了早期的启蒙式欧化叙事方式,进行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叙事,形成了独特的赵树理式东方化叙事模式。这儿采用“东方”来命名,是因为从“启蒙”以来,中国文学思想界就预设了一个东方/西方的二元对立的存在,这个二元对立是现代化理论建构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种族理论,东方被塑造成他者,而中国知识分子以鲁迅式“国民性理论”为中心完全接受了这一对立,自觉地否定东方,肯定西方,这是一种在非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全球性的自我他者化思维。给赵树理冠以“东方”的命名,是为了强调赵树理明确地认识到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存在,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乡村的存在造成的威胁。

从文本分析中可明显地看出赵树理的对农民进行群体教育的整体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现代的观念,与现代思想的传播同步;而且他的乡村立场使他的“现代”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还加入了由革命带来的另一种现代思考,使其文本表现出与其他作家都不同的特色。本课题已经对赵树理文学的现代特征与深层主题结构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其古典叙事特征尚未详细研究。本成果从赵树理文学的叙事表层的古典特征入手,以叙事视点和叙事时间为切入点,详细论述赵树理文学的东方特色及对现代与古典的双重超越之处。

赵树理文学吸收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优点,形成了很有创造性的现代散点叙事,将乡村的现代进化融入古典形式之中,并将之与社会主义群体解放观念结合,以中国的乡村伦理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化叙事模式。赵树理文学的叙事模式既不同于现代文学以现代个体的成长为核心的叙事方式,也不同于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结构方式,而是通过现代革命与传统伦理的融合、叙事结构上的“重叠交错”,赵树理文学的乡村叙事蕴涵着鲜明的“乡村共同体”意识,这一现代群体观是赵树理的叙事动因之一,这种看似传统实际又超越传统的自在写法,一方面冲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同时也给“五四”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观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赵树理文学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欧美式现代启蒙文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三重超越,建构出对今天具有创新意义的东方化叙事文体。赵树理文学这一新价值的发现在东方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更是文化中国崛起的标志之一,它将产生包容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现在与未来的新文学。

各位到场教师和研究生们对此部分成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把赵树理文学与莫言、沈从文等作家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建构更复杂的东方化叙事文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