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0场:邬国义谈“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

发布时间:2015-11-19浏览次数:53

 

1029日下午,2015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0场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室举行。历史系邬国义教授作题为“‘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话语考——从毛泽东引用拿破仑之语谈起的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徐洪兴教授点评。历史系王应宪副教授、贾菁菁博士、王传博士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与旁听。

邬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运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曾引拿破仑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之语。这一句话最早于20世纪初年由梁启超和日本留学生等引入,与日本有着密切的关联,并因其形象生动而传播开来。辛亥前后一段时期,在报刊传媒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扬播,因流风所及,还成为当时诗文写作中一种新的话语及新典。随着二三十年代新闻学学科的发展,一些新闻学论著几乎无一不谈到这一比喻,事实上已成为当时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团体的一种普遍共识,并对社会产生较为广泛持续的影响。以传播状况而言,它又和中国本土的经验与传统文化联结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由此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表述。

报告对象主要是历史系的研究生,邬教授特别谈及论文选题、文献搜集以及写作思路中的经验。史学研究需要勤于思考,发现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拿破仑时代尚无毛瑟枪,引用看似有误,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会“引错”?“错误引用”从何而来?为何流行于近代中国?在不断追问中形成问题,才能将思考引向深入。关于资料搜集,邬教授指出,“E考据为研究者提供了海量文献,在享受大数据时代的便捷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检索方法,如此方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论文的写作,应不断转换视角,角度多,思路宽,收获则多。运用文献则切忌做成资料长编,应引用典型材料,注重起承转合,将之巧妙地融于文章论证。

徐洪兴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做历史是一门很有兴趣的学问,小问题也可以做出大学问。整场报告从“一支笔”和“三千毛瑟枪”入手,而其主旨则突破问题本身,体现出“以小见大”的治学旨趣。报告中有关史学方法论的论述,尤其值得与会者深思。徐教授最后寄语后学,年轻学者首先应当“我注六经”,将来争取达到“六经注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