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5-14浏览次数:30

  

422日,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项目“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研究”在理科大楼A204举行了中期沙龙。人口研究所卿石松博士、公共管理学院余飞跃副教授、课题组成员曹艳春副教授、戴建兵以及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陈永胜、李文杰等参加了沙龙。沙龙由项目负责人曹艳春副教授主持。

首先,曹艳春副教授代表课题组简要介绍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从2013年立项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课题组对我国如何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进行了更深一步探讨,已经完成了绪论部分、儿童福利文献综述部分、我国现阶段儿童福利现状分析以及构建了儿童福利水平衡量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儿童福利进行了绩效评价和横向比较。

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和深入研究,课题组整理了制度分析理论、福利经济学、国家责任学说、公平理论、社会公民权理论、需要理论等为理论,以软系统方法论(SSM)为方法上的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计量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上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新体系。

实证研究方面,课题组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儿童福利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问卷调查的地点有湖南、甘肃、上海和浙江四个地区,访谈主要集中在湖南省,课题组成员与特殊儿童进行了深入交流,询问了儿童日常所需,掌握了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福利供给现状。课题组对问卷利用统计软件ExcelEviews进行了统计分析。

参与沙龙的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完善课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卿石松博士认为,课题组的研究逻辑顺序可以为三个层次:首先,分析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程及实施现状;其次,探讨中国补缺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再次,研究中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重构。余飞跃副教授认为,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运用SSM,最终构建起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察儿童权利优先序列的以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为三个时间节点,以儿童生存性福利、发展性福利和提高性福利为三个层次,以东、中、西部地区为三个发展梯度的“三三三”式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新体系。陈永胜提出,应对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所需财政资金进行测算,探讨相关的保障机制。李文杰认为,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儿童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

最后,中期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各位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不同的见解和建议对于完善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