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7场:丁钢谈“讲学方式与空间组构演变的教育意蕴”

发布时间:2015-11-04浏览次数:19

 

109日下午,我校64周年校庆月终身教授学术报告的首场讲座在中北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作了一场题为讲学方式与空间组构演变的教育意蕴的学术报告,并特邀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进行点评。

丁钢教授的报告从历史图像入手,通过南宋石刻《宣圣及七十二圣贤像》(画稿出自北宋李公麟之手),明代《杏坛讲学图》、《孔子讲学图》等不同时期的孔子教学图中师生关系、讲学方式,汉代讲学画像砖及其教学空间组构与功能,揭示了讲学方式与其背后的席居文化的关系。进而以隋唐时期展子虔《授经图》以及唐代王维的《伏生授经图》,印证张良皋《匠学七说》中关系席居文化制度的流行,延续至到南北朝之末,隋唐之初的逐渐消退,并以《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等反映出到了唐至五代,椅凳已是普通家居,席居制度演变为贵族朝廷的礼仪的过程。并在宋明书院建制的另一种基本样式。讲堂成为书院进行教学与学术活动的主要场所,书院建筑在整体布局上一般都置讲堂于中轴线的中心位置,而且讲堂的前部对前庭完全开敞,必要时还可以临时扩大,并灵活地利用室外空间,以增加讲堂的容量。无论取庭院式、廓院式,还是天井式,使讲堂的空间得以延伸扩大。

丁钢教授运用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来解读讲学空间的组构。空间的表征与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相关联,讲学方式与空间关系具有符号特征,与知识、符号、代码有关,比如书院建制多与模仿宫殿式建筑,体现了对占主导地位的模拟。而从表征的空间来说体现了两面性。一方面,东汉太学的“进深大于面阔”的长方形教学空间组构,从形式上压制了孔子以来相对自由的讲学方式,这种建筑建制与格局也生产了一种教学关系。而书院的产生因不满科举制对学问探究的压制而倡导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书院建筑的内部结构为满足师生切磋,对话交流,质疑问难的需要,呈现“面阔”大于或等于“进深”的横向方形式,讲堂向大众敞开。而且书院会讲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书院的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解构了太学以来的教学空间,并进行了富有意义的重构。

丁钢教授由此强调,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作为一种教学关系,其不仅生产教学关系,同时也被教学关系所生产。因此,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具有一种时代、社会,以及教学模式和关系所定的特殊性。

随后张诗亚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个研究立意高远并煞费苦心。这样的研究应该继续坚持做下去,“实事求是”地恢复历史的原貌。结合丁钢教授的研究,张诗亚教授谈了做学问的三个重要基本功夫:一、文献,要看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方面文献;二、考古学,地下资料与地上资料的双重印证;三、人类学,比如“跪”这个礼仪的人类学知识。张诗亚教授还强调发展自己的人格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最后,现场同学们对两位教授进行了提问,讲座在师生的互动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