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华南师范大学郭台辉教授于法商北楼一楼127为政治学系学生带来一场“公民身份概念结构:一种韦伯式的阐释”主体讲座。讲座吸引了各个院系的教师、同学前来聆听交流,现场座无虚席。
本次讲座,郭台辉教授力图从语言学最基础的语词、语义、语用出发,结合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解释,重新理解“公民身份”(citizenship)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在讲座的开场,郭台辉教授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公民身份”这一概念的界定状况的思索,继而从狭义、广义两个维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进行了展开。狭义的“公民身份”概念仅关涉权利,而广义的“公民身份”概念则从美德、权利与地位、资源等方面给予界定。
因为学界对于“公民身份”(citizenship)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郭台辉教授便从一种韦伯式的理解出发,放弃以往对这一概念从“citizen”作为切入点的研究路径,使这一哲学社科的核心概念摆脱价值层面的先设或预设,认为该概念可以中立地进行理解,并在运用过程中被注入运用者所能阐释的各种价值。所谓“韦伯式”的理解,即运用韦伯关于“关系、共同体、成员这三个关键词的阐释构建起郭教授对于解释“公民身份”(citizenship)概念的框架。
由此,对于公民身份的构成,郭台辉教授从其构成要素及属性两个方面对我们做了相关阐释。就“公民身份”这一概念的完整的构成要素而言,其又从行动者(公民)及政治共同体两个维度展开。行动者所需要素为参与、服从、归属、美德,政治共同体所需要素为胁迫、奖赏、惩罚及赋码。在讨论“公民身份”的属性时,郭教授分别对于“公民身份”的范围、程度、层次和过程四个方面做了展开论述。至此,郭台辉教授形成了他关于“公民身份”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最后,郭教授还从权利及认同等维度分别对“公民身份”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他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正义、善、平等等的普世价值观念是外在于“公民身份”这一概念的,其在本质上并没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它可以用来分析任何历史与文化语境中的共同体及成员关系,它与价值无涉。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郭台辉教授针对现场教师和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细致而丰富的解答。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而论述精彩,郭台辉教授对于概念的理解及其进一步的概念化,有利于剔除价值或者意识形态的争论,从而更便利地进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更有效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这种新的理解立足于经典和前沿,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对政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训练有较好的启示,也带给同学们对于“公民身份”这一概念更加深入的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