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5场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如期开讲,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终身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向来自校内外的百余名师生、市民做了题为“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合作网络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
曾刚教授基于其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的丰富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与“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入手,系统论述了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报告以联合申请发明专利、联合发表科技论文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基础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核密度分析法,对1985-2012年间长江经济带装备工业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分阶段的深入研究。曾刚教授指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地方、区域、全球等多个空间尺度,包含创新主体、方式、绩效等多个维度。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政策举措的影响;大型国有企业、重点理工大学是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长期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小型企业处于创新网络边缘;创新网络演化经历了“外部联系占主导——内外部联系并重——内部联系占主导”的发展过程,创新的地域根植性日益明显,这与美、德、日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发展所呈现的“本地结网——外部联系”演化规律不同;校友关系成为创新合作的重要驱动力,这与欧盟基于本地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互动创新结网有显著的区别;国家仍然是当前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合作网络最为主要的空间载体,与国外的创新合作成为明显的发展短板;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的空间响应与各地的区域创新环境高度相关。曾刚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具有显著的学术前沿性和重大现实意义,一些关键命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需要着眼于促进与美、德、日等世界装备工业强国的创新合作,探究“地方”、“全球”力量在网络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机制;长江经济带中的长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及西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基础不同,有必要对不同城市群内部和不同行业类别的装备产业的合作创新网络进行差异性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深化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内不同行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比较研究;有必要基于微观案例、多样化的创新合作方式等探究创新合作网络的内在机理和外部特征;探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在创新合作网络治理中的作用等。曾刚教授在报告中也简要介绍了我校长江经济支撑带2011协同创新中心、长江经济研究会的建设情况,展示了我校在长江经济带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勉励青年学者、学子们积极投入到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
前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城市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沈道齐研究员应邀主持讲座并做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曾刚教授的报告不仅学术创新性强,相关成果得到Bathelt教授等国际著名经济地理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很好地诠释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是值得同仁、同学们重视、学习的研究范式。她还提出,曾刚教授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体现并实现了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在国家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学科价值,也为广大青年学者的研究选题打开了一扇窗户。报告会最后,参会师生围绕区域创新、创新网络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议题与曾刚教授、沈道齐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