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吴子林在中文系4330室作了题为《走向中西会通的中国文论》的讲座。此次讲座系我校2015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73场。讲座由文艺学教研室朱志荣教授主持,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在对比中西文论之前,吴子林老师首先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他认为西方文化以知识为中心,讲究的是逻辑、实体、思辨;而中国文化以生命为中心,讲究的是情理、虚空、体验。虽然差异明显但二者并不对立。
随后吴子林老师指出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几个窘境:对外国的东西吸收的太多,而对本国的传统资源挖掘的太少;同时有不少学者盲目的跟风,一味的追求时髦;一些学者不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而是热衷于去制造出一些所谓的学术热点,结果只是创作出了一批肤浅而无任何意义可言的空文学。就文学理论界而言,很多学者大多只是契接西方的理论传统,在纯技术一层做功夫,现成地、直接地挪用西方的某个文学思想或技术,极少从自己的文化与现实材料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到问题本身。他引用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过的话,多年来,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的新理论,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古典文化传统却已经相当陌生,这种陌生造成了要将中西新旧的多元多彩的文化加以选择取舍和融会结合时,存在一个重大的盲点,即无法将这些理论和术语在实践中加以适当的运用。
他说中国现代的学者与作家是非常容易失去自己声音的,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两个强大的文化:中国古代人创造的传统文化和外国人所创造的西方文化。针对这类问题,吴子林老师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想开辟出中国文论的新道路,必须要回归原典,把古代与现代的、中国和西方的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他说胡河清就是以现代情绪和感悟开启逼近传统文化的沉积层面,激活历史,以惊人的想象综合力和异秉把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作为价值的纯正源头,凝聚成宏大的形而上精神,而打通了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中国文论如果寻找到了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触发点,对自身文化血脉及其蕴含的根源性智慧有着真诚的体认,提取、点化了散落于诸多经史子集、历代文人学者著述之中的嘉慧菁华之思,并在与西方文论传统相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中国文论将开辟出一条新道路。讲座最后他建议在座学生用“心”读书,深入涵泳、体贴、体认、体证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经典,用自己的精神陶冶古今,熔铸中西,做到钱钟书先生所言:“化书卷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郭晓波)
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诗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批评,已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专著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第六卷》、《童庆炳评传》等。另有《艺术终结论》、《新编文学理论》等各种编著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