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建构”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3-24浏览次数:5

  

127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建构”开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本次开题邀请了教育质量研究、区域化教育变革研究领域资深专家崔允漷教授、胡惠闵教授、对外联络处邢和祥处长作为专家,为本次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专业建议。同时,课题组成员教管系董辉老师,高教所李琳琳老师,公管院的部分博士研究生也出席了本次开题报告。

项目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沈伟老师从政策、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剖析了该研究的必要性,围绕“城镇化”、“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标准”做了层层的概念分解。依据NikelLowe的教育质量“纤维结构”对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具体分析,由此进一步论证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研究设计上,沈伟老师介绍了本课题的三条技术路线及其运用到的研究工具。

专家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对课题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追问,帮着进一步聚焦与澄清研究问题,提高其可操作性。崔允漷教授首先从研究问题与研究工具的匹配性对本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提问,提醒研究者要注意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在开展实证研究时,要想清楚研究的到底是教育质量的标准观,还是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邢和祥处长建议在个案选择上,不能停留在四个“城市(镇)”的选择上,要兼顾到个案内部的复杂性,即要关注到一个“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的多样性。这也提醒研究者在进行比较研究时,选择英国、美国、巴西、韩国还仅仅是第一步。要对这些国家内部不同城市的教育质量标准进行解读。胡惠闵教授从总体思路上对本课题进行了把脉。建议研究者在进行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前,要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即在研究的第四步“系统合成”时是有据可依的,而这个“依据”在于一开始的理论框架的梳理与建构。

在研讨过程中,公管院、教科院的博士研究生也对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价值取向表现出研究兴趣。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围绕专家的意见,进行了系统的反思。首先,在核心概念上,进一步确定了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维度与视角。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对既定的案例进行了微调,既反映“城镇化”、“城市化”、“大都市化”的选择依据,也对每个城市(镇)内部的区域做进一步考量。并确定当下的研究重点——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