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上午,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在法商北楼525教室作了题为“东海、琉球群岛及日本列岛的民俗及交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民俗学研究所教师王立阳主持,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担任点评,数十名民俗学等相关专业的数十名研究生到场聆听。
在讲座中,松尾恒一教授谈到,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等地的交流历史,如果从水稻种植传入日本开始算起,可以追溯至1万年前,即便从在法令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方面给日本历史确立明确方向的隋唐时代来算,也已拥有了1300多年的交流历史。即使在日本为躲避欧洲大航海时代及欧洲列强的威胁而于1600年开始采取了断绝与外国往来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之下,还是开放了位于列岛西部的长崎作为唯一港口,仅同中国(明清时期)、荷兰进行了交流往来。另一方面,此时作为独立王国的琉球王朝亦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长崎、琉球一同接受着由龙舟竞渡等仪式活动的传入、以清明节为代表的祖先祭祀等等明清时代的信仰及祭祀方面的深厚影响,这些也作为民俗活动而扎根下来。19世纪后半期,日本打开国门,长崎及新出现的神户、横滨等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港口城市,成为近代华人华侨的商业及生活据点,直至今天,建关帝庙、妈祖庙等带有浓厚信仰的行为尚在持续进行。本次讲座一面对由女性宗教人士所从事的有关农耕、出海平安等祭祀活动的琉球地区与在佛教及神道教等信仰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日本本土进行比较,一面对那些由于与中国往来而传入日本的信仰、祭祀仪式,以及延续至今的华人华侨的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
最后,松尾恒一教授听取了来自中国大陆方面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大家一道进行相关讨论,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详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