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基于石刻文献的汉唐间地方社会研究”沙龙进行

发布时间:2014-03-12浏览次数:7

  

18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石刻文献的汉唐间地方社会研究”第一次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行。项目负责人、历史系牟发松教授主持了这次沙龙,出席活动的有课题组成员历史系章义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啸讲师、博士研究生周鼎等,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博士生陈俏巧、复旦中学历史教师刘先维,还有部分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同学。

在牟发松教授主持下,课题组成员按照原来预定研究计划和开题沙龙所形成的共识,首先汇报开题以来各自的研究进展。围绕自身参与的子课题——汉唐间的道教与地方社会,陈俏巧首先介绍了她研读《道家金石略》、《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两书的心得与体会。结合文献阅读与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她提出了今后研究中的10个具体选题,如碑刻所见道教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汉唐间的山岳崇拜、四灵崇拜等。刘啸的汇报中着重梳理了汉魏六朝时期乡里组织及其空间构造的研究史,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先行研究中的若干薄弱环节并明确了今后的具体研究课题,例如在考察乡里制到村制的变化时,石刻史料,尤其是其中的题名、籍贯、官职等信息能否反映基层组织系统的变化?周鼎的汇报主要梳理了唐后期有关社会精英与地方社会研究中的两类焦点性议题,即士族中央化与地方新兴阶层的崛起,他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在于结合墓志史料对唐后期两种类型的地方精英及其主导下的地域秩序展开实证性研究。刘先维则就唐代墓志中的迁葬及其所反映的地方社会问题,谈了他的一些思考。各子课题大都编纂了详细的参考文献(包括石刻资料汇编及先行研究论著),有的还作了全面系统的学术史综述。

牟发松教授教授逐一点评了上述报告。在肯定研究工作进展的同时,针对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研究方向,他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

本次沙龙的第二项内容为课题阶段性成果发表。课题组成员周鼎做了题为《曹魏正始五年<石门铭>所见职官释证》的报告。报告结合对石刻文献与出土文书所见职官的考察,认为汉魏之际的地方行政模式相对于此前出现了某种变革迹象,而新见曹魏石门题记恰为考察这一变革提供了重要线索。针对报告内容,章义和教授、刘啸讲师等分别发言,就表述方式、史料运用与解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刘啸还补充了若干相关重要资料。

在了解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并吸收本次会议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牟发松教授明确了课题研究下一阶段的目标,即一方面继续加强资料搜集,并继续关注最新研究动态,提炼自身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分别围绕各自的选题,着手进行专题论文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