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井洋史谈“本真性——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视角”

发布时间:2015-09-06浏览次数:61

  

615日,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科长、博士生导师坂井洋史教授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题为“本真性——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视角”的讲座,此为思勉人文讲座251讲,由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

讲座从“文学史的叙述如何可能”这一问题讲起,指出文学史叙述的核心是事实的研究和叙述的体裁。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而言,主流的叙述模式是以现实主义和现代性为基点的。针对前一点,坂井教授指出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非现实主义衰落的过程”;而针对后一点,坂井教授从理论上点出了文学史叙述的现代性痕迹主要表现在:1年代记chronicle2采用生物学比喻的因果律,如“起源”“萌芽”“生长”等、3区分主流与非主流的等级制。

那么怎么把这一由现代性规定的文学史叙述方式相对化呢?坂井教授引视觉艺术中的绘画来举例说明。我们觉得更“写实”的西方画建基于以透视法体现出三维空间,但画作本身无论如何是二维的,以二维求三维本身是悖论性的。相比较之下,中国古代的名作如《清明上河图》采用的是把几个局部拼起来的处理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西方的立(方)体主义绘画也在探索超越透视法的途径。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主体的“看”是不可信的,最终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的东西,主体支配、选择了观看的客体。明乎此,我们需要对主体的眼光、主体的立场进行重构,需要的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关键词,而本次讲座正是以“本真性authenticity”为关键词,探索文学史叙述的新的切入点。

在坂井教授的定义中,“本真性”(authenticity)是一个不仅把作为人内心中重要价值的审美和伦理道德,而且连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组织等现实世界中可视化的存在都包含在内的,极为广阔的包容性概念。它是一种“本该如此”的想象、憧憬和追求,所以往往成为揭露现状的虚伪、异化、丑恶和不道德,进而对此进行批判的强有力依据。中国的近现代作为革命、改革和改造的时代,即是从判定眼下的现状为一种缺失状态的批判性认识出发,以强烈的集体性意志努力去接近自己所想象的本真状态,进而企图实现乌托邦状态的时代。“本真性”因此具有了社会历史的质的内容。

落实于文学史的书写,“本真性”带出的问题是:文学史上接连不断的各种改革、改造运动所想象/指向的本真状态究竟是何种状态?改革改造的终极目标在何处?改革改造成为何种状态才算是本真状态的完成?在具体论述上,坂井教授主要举出“孩子的眼光”和“健康的身体”作为本真性的两个典型性案例。在“五四”早期,“孩子的眼光=小说叙述的视角”这一叙述视点在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一大批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最终乃至在“纯真——自然状态——本真状态的语言——言文一致——白话”之间建立起意义重大的关联。而“健康的身体”以及与此相反的“疾病的隐喻=普遍的修辞”,则可以使我们想到延安整风时期的“治病救人”、思想改造的修辞。此外,对性病的描写,有意味的细节比如梅毒从外传来,侵犯中国的纯洁,更有着寓言层面的意蕴在。凡此种种,多有新奇出彩的见解。

罗岗教授中在最后的回应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等一批文学史书写运动至今,30年已经过去了,而文学史的书写框架一直没有重大的突破,坂井教授这样以“本真性”这类包容性的关键词重组文本,以至“换(文学史出场的)演员”,并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历史运动相勾连的努力或可提供一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