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下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王慈欣博士在法商北楼101教室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有社会工作专业的王海萍老师主持,出席本次讲座的有社工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特别值得提出的还有别的专业同学也来到这参与交流和讨论。
演讲开始,王慈溪博士先介绍了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对青少年心理上、生理上、社交上及学业上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深刻讨论了欺负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欺负行为的社会生态模式,其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特别强调提出了影响欺负行为的个体因素。在教育方式上。老师特意提出了有关课堂管理与欺负行为的关系。接着,老师运用2个自己的研究来详述在进行欺负行为与教育方式研究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就中美在价值观和课堂结构上进行对比。
讲座的最后王老师对如何应对欺负行为提出了她的建议。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师生关系以及运用积极策略和较少的惩罚策略来促进学生的积极的社会目标发展;成人应该以身作则,如示范关心、同情、和恰当的人际互动;按照学校的纪律进行干预,而非忽视言语/关系的欺负行为;及时利用教学的契机,讨论什么样的学生受欢迎,以及同伴压力。从多方面为预防和纠正学生的欺负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王慈欣博士又对同学们提出的“在中国实行走读的可行性?中美价值观差别大,是不是就不存在理论的普适性?”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详尽的解答。本次讲座完满成功,让同学们理解欺负行为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了中美之间的差异,引发同学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