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中世纪犹太哲学中律法与理性的张力——迈蒙尼德《迷途指津》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03-06浏览次数:11

  

1226日下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世纪犹太哲学中律法与理性的张力——迈蒙尼德《迷途指津》研究”第三次沙龙在闵行校区学术沙龙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哲学系张缨副教授主持,来自哲学系各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张缨老师首先做了题为“探索一种可能性:比较迈蒙尼德与朱熹的解经学进路”的报告。在报告中,张老师指出,尽管迈蒙尼德(1135-1204)与朱熹(1130-1200)之间并无任何历史关联和地域接触,他们各自的传承(犹太教与儒学)似乎也毫无干系,但这两位同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却不失诸多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在继承和复兴各自传统方面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遗产对后世犹太教和儒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次,他们同样面对自身传统受到强有力的异教思想的冲击这样一种境况,就迈蒙尼德而言,他所面对的是古希腊哲学、伊斯兰教的思辨神学学派(the Islamic Kalām Schools)和犹太教内部受伊斯兰思辨神学影响的思想主张与犹太教律法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引发的部分学人的思想困惑;朱熹面对的局面则是佛教的盛行及其对士大夫智识生活的影响危机到儒学的正统地位。迈蒙尼德和朱熹各自为调适异教思想与自身传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迈蒙尼德以原子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方法解读圣经教导,朱熹针对佛教的形而上体系,藉助原始儒学的文本资源,发展并建立起儒学的道德形而上基础。进而,作为哲人,迈蒙尼德与朱熹都被后世学人视为拥有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视角。综上所述,迈蒙尼德与朱熹的确具有相当的可比性,然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并非仅限于上述一般层面。跟具体地说,他俩都是伟大的注疏家和解经家,分别对各自的传统经典(圣经、塔木德以及儒家的四书、五经)进行多独到的诠释。就此而言,在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确有许多可加以并视对照之处,诸如他们的伦理观、知识论、人性论乃至对理想国家的看法等。

张缨老师进一步指出,她尝试比较的是迈蒙尼德与朱熹在解经学方面的旨趣和进路,以及隐含在其进路背后的哲学立场和教育的或道德的关注。她有兴趣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迈蒙尼德和朱熹的经典解释中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具有创新性;2)源于异教的术语、观念和教导在他们的解经实践中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异教资源的。换言之,张缨老师尝试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来考察这样一个问题:在何等重要的程度上,迈蒙尼德与朱熹的经典解释进路取决于他们的解经实践的目标——应对异教思想的挑战从而复兴自身的传统。

接下来,张缨老师分别梳理了中西学界对迈蒙尼德解经学、朱熹的经典诠释以及两者的比较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张缨老师发现,有关犹太教与儒学的比较研究目前还在比较一般的层面上,对迈蒙尼德与朱熹的经典解释加以比较的研究暂时尚付阙如。她认为,从比较的视角出发研究迈蒙尼德和朱熹的解经实践将能够增进我们对两位思想家及其代表的传统的发展和演变的理解。

张缨老师最后解释说,由于迈蒙尼德的圣经解释与朱熹的经典解读均为数甚多,因此她的研究将限于比较迈蒙尼德《迷途指津》的部分章节与朱熹对《四书》、《五经》的部分条目及其《读书法》的解读。在张缨老师看来,就迈蒙尼德与朱熹各自的解经进路来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视义理高于训诂;他们的差异则在于,一方面,迈蒙尼德像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他将知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人的最高完善是智性的完善,朱熹虽然重视“格物致知”,但更强调“致知”是为了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强调道德(实践)的至上地位;另一方面,迈蒙尼德对古希腊哲学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在他的解经实践中,他非常重视亚里士多德式的论证方法与思辨神学各派的论证方法之间的差异,认为前者从实存事物出发的论证才是真正有效的论证。相比而言,朱熹对佛教基本持一种排斥和批判的态度。

报告结束后,与会的同学对张缨老师的报告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和建议。外哲专业的袁安红同学的问题是,朱熹所代表的理学思想被定为官方教条,这是否对后世中国思想传统的僵化要负相当的责任。对此,张缨老师指出,一方面,初代理学家们的某些论述遭到了后世腐儒的教条化,比如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一书中指出,程颐所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从“‘舍生取义’的一般原理中引申出来的”,许多理学家包括朱熹并不反对孀妇再嫁。另一方面,理学成为官方思想之后,中国思想传统内部依然具有活力,前有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立场与之争锋,后有清朝考据派推尊汉学的努力,因此,简单地说理学造成中国思想的僵化并不恰当。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鲁南江同学指出,相比心学传统,朱熹等理学家们还是很重视训诂的重要性的。此外,对于张缨老师特别感兴趣的佛教思想对朱熹的影响这个问题,鲁南江同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他说,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源自佛教的华严宗。进而,鲁南江同学还提出,《周易》是新儒家批判佛道两教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其他同学也就张缨老师的报告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张缨老师对此一一作出回应。

对于各位同学的问题和建议,张缨老师表示非常感谢。她说她会在未来的研究中充分考虑这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