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下午,跨学科沙龙“道德行为原理研究——当代的视域”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办。本次沙龙主讲人为哲学系方旭东教授,主持人为哲学系陈赟教授,出席沙龙的有哲学系刘梁剑副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刘军教授、王铁军教授、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董莲池教授、白于蓝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徐伟教授、申悦讲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书光教授、王占魁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教授、沈晓敏副教授。
在沙龙一开始,主讲人首先介绍了“道德行为原理研究——当代的视域”的课题进展、研究目标和执行情况。主讲人指出这一课题的研究目标为:围绕道德实践过程所涉及的认知、理由、行动等主要环节展开各专题研究,结合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思想资源,自觉运用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理论,探索道德行为的要素、原则。
接着,主讲人对这一课题的最终成果进行了介绍,主讲人指出本课题分为“要素论”与“原则论”两个板块,“要素论”广泛研究了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偏好、意愿、意向、性格、动机等,属于这一主题的论文有5篇;“原则论”主要研究道德行为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属于这一主题的论文有4篇。进而,主讲人分为四个部分对这一课题的成果予以了详细介绍。主讲人首先对要素论板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主要围绕四篇论文:《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讨论了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意愿以及性格诸因素;《意向与行动——王阳明知行说的哲学诠释》讨论了为善意向与道德行为的内在关系;《道德情感是能力吗?——论牟宗三对康德Das MoralischeGefühl的误读》讨论了康德关于道德行为不能出于快乐而必须出于义务感的观点,反思了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问题;《人性与嗜好——朝鲜儒者丁茶山“性嗜好说”析论》,探讨了偏好对于道德行为的意义;《被动行为者的责任问题——对<春秋公羊传>“祭仲逐君”论的哲学研究》则讨论了预期后果不能为一个行为提供有效的免责辩护的问题,指出没有动机,无法构成一个道德行为主体。其次,主讲人对原则论板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同样是围绕四篇文章展开:《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公”》主要叙述了“公”一旦凝结为人的品质或德性,就会内化为道德行动的一种原则。《“以物观物”:伦理应用与哲学论辩》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以物观物”原则是否可以作为当代人类对待动物的一种合理原则;《论“自然”作为人类行动之依据》指出“自然”似不宜作为人类道德行动的原则;《求真与从亲——关于“孝”的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则主要考察一个具体的道德行为:行孝,应该适用于何种道德原则这一问题。第三,主讲人分为三点对这一课题的创新点予以介绍:对学界习见的命题或概念另辟蹊径地做了研究、研究了一些以往中国哲学不太注意的新问题,如动物保护问题、在开拓研究材料范围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体现出尝试打通文史哲,融汇古今中西的企图。最后,主讲人对这一课题使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三点予以了详细介绍,分别为:以史带论、执今观古和中西比较。
在讨论环节,参与沙龙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赟教授指出道德哲学在提高人的道德方面的软弱性问题需要被注意。针对主讲人的“以史带论”的方论论,刘梁剑副教授提出了这一方法论与哲学史上常用的“以论为主”的关系问题。刘军教授则建议这一课题需要在结语部分对主体部分做一逻辑回顾来加强课题的整体性。王铁军教授则认为主讲人的要素论部分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心理要素,据此,他建议也应把社会要素做一纳入考虑,以备全面。董莲池教授指出主讲人的课题非常有意义,同时提出了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大的学术成果的建议。白于蓝教授也指出这一课题的创新点很高,内容上包含了中西古今,同时提出了怎样把论文成果构成一个体系的问题。徐伟教授则首先表示非常欣赏如此细致的研究,进而针对主讲人的内容,提出了三点疑问,分别为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何以可以从要素角度解释、除了以涉及的要素外,还有哪些要素?道德原则在人的道德行为中占什么地位、中西区别在哪里?人性中“公”和“私”是如何分配的?申悦讲师则从空间行为研究的视角出发,就道德哲学所研究的对现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了指导提出了疑问。周勇教授则首先指出主讲人的这一课题不仅在资料而且在方法论上都是一场跨学科的研究,接着结合自己研究的困境提出了疑问:虽然在资料与方法论上进行了跨学科的创新,但是研究对象依然是传统的东西,我们能否以及如何去创造全新的成果?同时,黄勇教授还对当研究试图与当代重要问题相联系时,对于这些领域的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书光教授则首先指出主讲人的课题题目非常好,整个方法论视域非常开阔,很值得学习,并且每篇文章都是非常有深度的。接着,针对主讲人课题的包含中西的研究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知行关系的讨论,黄书光教授则指出如果能做一系统化整理,这一研究会更有意义。王占魁副教授对“要素”来回应“原理”的做法的可行性表示怀疑,认为应当对道德要素何以能够催生一定的道德行为或者究竟能够催生何种道德行为的行为条件加以建构,才能从根本上回应课题所谓“原理”的问题,并建议在后续课题结论的部分着力对此作出回应。。沈晓敏副教授则从自己关注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方面出发,提出如何将这些道德要素与原则纳入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主讲人对提问一一做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