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谈“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5-06-29浏览次数:27

  

5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高建平教授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题为“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的讲座。中文系朱志荣教授、魏泉老师、刘文瑾老师以及部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这场讲座。

讲座人指出,自己的问题是从追问美学是感性还是理性的开始。讲座人首先回溯了美学这门学科的历史,指出美学在18世纪以前只有学科回溯,18世纪之后才由鲍姆嘉通奠定了学科历史。这门学科本身有强烈的德国血统——一种哲学思辨的色彩。康德追问“我们的审美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并指出美与主体的关系是先有评判,后有愉悦感。从康德哲学开始,审美就有很强的理性内涵。而到了黑格尔那里,当理念逐渐超越感性,艺术就终结了。就传统而言,美学的理性内涵十分强大。

然而,当代美学处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三个挑战传统美学理论的浪潮,其一是文化研究,其二是实证性艺术研究,其三是新的消费竞争带来的感性充盈中美的缺席。美学在当代社会出现了新的基本特征,讲座人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对感性的重视和研究。对于新美学而言,美学的意义在于感性的提升。新美学认为美的起点是在感性,艺术是改造人的感性。感性的提升可以克服消费主义带来的感性过度充盈而导致的感性上的麻木,审美的敌人正是漠不关心。

最后,讲座人就审美与主体性的关系、艺术与精神迷狂的关系,以及关建词的翻译问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本场讲座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见地,十分具有启发性。